2017福建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月迹》课文解读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2017福建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月迹》课文解读

一、教材解读

        (一)课文简说

       《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本课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沙滩议月;寻月的过程描写得也趣味盎然,尤其是那些洋溢着孩子们稚气未脱的语言与朦胧幼稚的审美标准读来回味无穷,加上神话传说穿插其中,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美妙意境。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扬了孩子美好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同时,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文章脉络以及语句解析

      1.对字词的理解

        面面相觑qù: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觑,看,瞧。

        袅袅niǎo niǎo: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嫉妒jí dù: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憎恨。

        偎wēi: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锨xiān

        噢ō

         掬jū

       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问题:

      ①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着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这是为什么?     

      ②孩童们寻月过程中见到了哪些景象?

      ③寻月过程中又体现了孩童们怎样的心理变化轨迹?

      ④如何理解“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一句含义?

       ⑤文中 “奶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

       ①不满足——在孩子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后来在寻月过程中寻找到了“月亮”,寻找到了“美”,终于觉得“满足”了。

       ②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望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知道还有嫦娥。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③寻月心理变化: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嫦娥,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生“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④含义: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夜空也便是属于我们的。

       ⑤奶奶这一形象是作家有意塑造并寄托着自己理想的一个形象。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带进新的高尚境地。没有奶奶这一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3.对语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深入研讨课文,提出自己想知道或不太明白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回答。学生质疑(其他问题教师机动处理):

      预设问题一:文中所写的月亮是孩童们眼里的月亮,你能举例说明吗?

       预设问题二:文中语言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

       预设问题三: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师生一同研讨,尽量统一意见和看法。

       参考答案如下:

        问题一:可从两个方面来答。一是以孩童朴素的视觉感知来写月亮。如镜中看月,写月亮是“长了腿的”,“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院中望月,写月亮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面有了什么东西”,等等,这里写的全是朴素的视觉形象,是关于月亮形状和色彩的最基本的感觉,拟人化的感觉显然更符合孩童的感觉特点。二是以孩童的生理感觉来写月亮。当听说月中也有自家院中有的桂树时,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信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感受到了桂树的馥郁花香,人间和月亮融为一体。显然,文中的月亮不是成人眼中的月亮,不是思妇征夫眼中的月亮,更不是文人墨客眼中的月亮。

       问题二:贾平凹的语言有意向空灵的意韵发展,作品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本文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多用比喻,想象奇特,充满童心、童真、童趣,孩童的形象在作家的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问题三:首先在于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这一切,都使得文章有全新之感,不落窠臼。[二、教学建议

      1.课外阅读贾平凹写了多篇咏月的文章,各有特色,不妨请同学们从网上搜寻、进行对比阅读,并进行赏析,下面是贾平凹的一篇《对月》,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情感表达上与本文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参照进行相关教学设计。

       《对月》贾平凹

        夜,也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多几天亏了;圆的那么丰满,亏的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了出来了,悲哀的盼着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为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着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

  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乐,活着也有苦,苦里却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机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长。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