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 教学论知识点分析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 教学论知识点分析

②任务:阐明学生在通过WebQuest完成对主题的学习时,要达到什么样的任务结果或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③过程:描述学习者完成任务所需要经过的步骤。

④资源:包括一些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资源。

⑤评价:建立一套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⑥结束语:这是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总结的阶段。

8.案例教学法

(1)方法简介

此方法就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的教与学,通过“范例”内容进行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并借助这种一般规律独立地进行学习。它源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这种教育方法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量的急剧膨胀与人的有限的学习时间、能力之间的矛盾,从另一角度讲,也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可以称为“范例”的内容有以下三个特点: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教学过程:

课中:四阶段

①掌握“个”的阶段,即通过范例的、典型的、具体的单个实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以百度搜索引擎为例,使学生了解百度搜索引擎的功能特征和搜索信息的方法等等。

②探索“类”的阶段,在第一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断,认识这一类事物的特征。例如,把百度搜索引擎归为众多搜索引擎的一个,尝试使用其他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③理解规律的阶段,要求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比如,比较搜索引擎的异同点,概括出搜索引擎的—般或共性的使用方法、功能特征、不足之处等,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④获得关于世界和经验的阶段,使学生不仅了解客观世界,也认识自己,行为的自觉性。比如,通过使用搜索引擎获取有用信息,理解搜索引擎对人们(包括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作用和影响,认识到搜索引擎虽然存在不足,但仍是信息社会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工具。

(2)方法评价

该方法从掌握具体技能操作到对一般规律的理解;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具有开放性;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迁移效应。但是比较难选择和组织典型范例,在教学中比较难把握教学过程,对教师的业务能力要求比较高。

9.演示教学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视音频材料或实验,演示、演播教学信息,通过多形式、多通道的教学信息传递,实现课堂教学效果优化的教学方法。演示法经常与讲授法结合起来使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实际操作对学生进行示范演示,使学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

考点四: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时间较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至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二)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三)教学内容较少

“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四)资源使用方便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此外微课还有以自主学习为主、制作简单实用等特点。

考点五:新课导入

1.导入的定义

导入:是指上课开始时,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和思维指向上课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2.导入的作用

(1)指向作用:使学生集中注意,明确目的任务。

(2)激趣作用:激发求知,产生兴趣。

(3)铺垫作用:联系旧知,以作铺垫。

3.导入原则

(1)针对性原则: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2)趣味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启迪学生思维,引起学生思考。

(4)多样性原则:形式多变,富于变化。

(5)简洁性原则:3~5分钟内。

4.“导课”的类型与方法

(1)温故知新导入法

这种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有如下特点:

①考生需熟悉教材前后联系。

②复习前面已学知识要用提问的方法。

③结尾总结前后知识的联系并引出今天的课题。

④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文理科通用。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