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一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一

15.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演戏愈演愈烈。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却没有实效。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需要在课题研究中理论和实践能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更需要有更为快捷有效地有效阅读方法指导。

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必然的选择

B.阅读策略关注的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

C.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

D.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合理的教学策略,就能使阅读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一)请认真阅读下面两个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教师A:《琵琶行》教学实录(节选)

师:为什么诗人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学生再读全诗,结合上下文,小组合作讨论写在本子上,概括两人的遭遇。(①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②结合注释、序、第一段与第四段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生: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如果不完整,其他小组补充。

师:小结,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名艺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师:那请同学来朗诵一下描写两人遭遇的段落,注意情感的把握。

师:琵琶女,女生读。

师:诗人白居易 ,男生读。

师点评:读诗应把握诗人的情感,所以在这两段都应该读出低沉,忧郁的叹息。全体同学来读一下三、四段。

生:齐读。

教师B:《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实录(节选)

师: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它与我们的这一单元“人与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1: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途径,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

师:看来你不仅认真思考,而且逻辑严密,迅速能把握住教材编者的意图。

生2:从生态伦理、生态和谐的角度来看,人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师:乐于思考,敢于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独到的阅读体会。

问题:

16.(1)请对比两个片段,说说教师评价在课堂中的重要性。

(2)请给教师A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17-18题。

谈意气

①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激烈……人要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一个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②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与日月齐辉之才,理想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淋身,但他仍意气风发,“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心胸之豁达可见一般。

③人有意气,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近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近千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千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老者坚毅神情;千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片丹心,苏武的一根汉节,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