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二【答案】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答案】B。解析:戏剧按照矛盾冲突的类型划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是表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人物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失败进而毁灭。揭示进步力量与黑暗势力对抗中被压迫、被摧残的矛盾冲突,抒发悲愤情感的作品。喜剧与悲剧相反。喜剧的主人公多是反面人物或有缺陷的人物与题干“悲剧的主人公一般是反面人物”冲突,矛盾冲突的结局是反面人物被揭露,进步势力取胜。正剧是悲喜剧,兼有悲喜剧的因素。

2.【答案】D。解析:婉约派为宋词一大重要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内容多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等。《定风波》为苏轼作品,该词作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于简朴中见深意,写出词人旷达豁然的胸襟及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属于豪放派词作的佳品。

3.【答案】A。陈白露为曹禺《日出》的主要人物,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四凤为周家女佣,鲁大海为鲁妈(侍萍)与周朴园的儿子,周朴园为本话剧中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

4.【答案】D。解析:A.《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通过一个凄美的故事向人们展示战争对人,尤其对妇女造成的摧残,对美好生活和人类文明造成的灾难。B.《兵车行》为杜甫的叙事诗,全诗通过描摹送别惨状、征夫后社会底层生活的艰辛,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C.《静静的顿河》为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展现了1912-1922年间俄国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经历。D.《边城》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非战争题材。

5.【答案】D。解析:学生在学习病句相关知识时,应理解并记清病句的分类,然后逐一排查。D项的问题在于代词指代不明,应将第一个“他”改为“小陈”。故本题选择D项。

6.【答案】C。解析:“惟妙惟肖”意为模仿得生动逼真。与之前“模仿得”语意重复。故本题选择C项。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知识。A项,“生”通“性”;B项“?”通“遍”;C项,“受”通“授”。故本题选择D项。

8.【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标中课程实施建议的理解。口语交际教学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高中学生关心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ACD选项均是对写作教学的指导,故本题选择B项。

9.【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学设计环节。题干中的三个问题均属于探究式问题,是由易到难,梯度呈现的,并非难易程度相近。故本题选择A选项。

10.【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学设计中的课堂收束。本堂课的收束设计进口本节课教学的中心,突出重点即苏武崇高、伟大的人格。教师用生活中真人真事对文章的中心进行点拨、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义。但是并没有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也没有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梳理,故本题选择D选项。

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文言文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这一要求看,文言文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吸取本文中文化和道德修养,塑造完美的人格,所以并不是影响教学进度。

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的导入环节。在课堂中的英语翻译只是导入的一小部分,以这种形式可激发学生的情趣,而且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不存在喧宾夺主之嫌。

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把问题落实到具体小组虽然有利于预设教学目标的落实,但是学生的自主性却得不到发挥,学生的潜力不易发掘出来,课堂容易陷入机械化的教学目标落实上,课堂的活跃性和生成性就无法实现。

14.【答案】D。解析:潜台词就是深藏在台词之中的真正含意。这种含意没有直接写出来,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台词流露、表达出来的。虽然剧中台词不一定每句话都有它的潜台词,但是具有丰富的潜台词是戏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可以给观众留下意会和回味的余地。所以没有必要逐句分析,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即可。故本题选择D项。

15.【答案】B。解析:所谓“穷而后工”之“穷”,不单单指生活条件恶劣,贫困,仕途坎坷等物质的“穷”,更深的是指有志难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等心理上的“穷”。而所谓“工”的文学,都是能够传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文章。这些文章,几乎都是作者经历了艰难的人生之路后诞生的,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因为生活的“穷困”,才能激发人的心灵,激活人内在隐藏的潜能,从而爆发激昂悲慨的创作力,写成千古传颂的奇文。故本题选择B项。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