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引发意识的培养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引发意识的培养

课堂教学艺术的重点在于引发,教学评价语言的艺术更在于引发。面试中,这将是我们的点。从课堂教学方面看,宜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发。

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引发意识的培养

一、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

《在山的那边》,老师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文,把读不懂的记下来,同时也希望大家自己设计一些问题与同学交流。

交流时学生提出了下面一些问题:

(1)诗人好象没真正见到大海,是不是这样?

(2)文中的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而不是绽放快乐的笑容?

(3)一座座山顶为什么会诱惑着我?

上课时,面对学生发现和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样的教学评价对学生有极大的引发作用,引发了他们自己细心读书的好习惯,引发了他们发现问题的习惯。

二、引发学生的深入探究意识

很多考生认为语文课好上。而实际情形却是大大相反,相当多的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大不如人意,有时一篇比较浅易的现代文章他们都理解困难,这样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中大都不善于深入的思考与探究问题。这就要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和评价语言引发学生的深入探究意识。

讲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很多学生认为文章写得好,但又不知为什么好。于是教师评价引发说,你们能发现这篇文章写的好,这说明你们有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但是,这篇文章吸引我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在阅读思考之后,有的说,作者能充分运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写景物;有的说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有的说人景结合、动静结合。

这样的引发,效果就很好,没想到这位老师在热情肯定学生的探究与表现之后,又来了一个引发:大家刚才的表现和探究太棒了,但是,我们写作文时能不能写的这么有美感呢?学生说,不好做到。老师又进一步引发:这是为什么呢?这时一位学生说:我们写作时缺少像朱自清一样的细心体味,观察不细致,缺少多种感官的运用。听了学生的发言,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顺势布置作业:放学之后,到公园感受一下,好不好?写一段《公园的树》或自拟题目写。

这个教学案例很,评价引发环环相扣,逐步把学生引入体验、探究学习的佳境。

三、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鲁迅先生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是一篇传统课文,一位老师上这一课时,提出一个问题:“最严厉的‘三味书屋’有值得歌颂的吗?”大多数学生的回答为不值得。他们认为“三味书屋”是封建教育制度的象征,理应批判,不值得歌颂。但是,有一名学生却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认为也有值得歌颂的地方,这位老师没有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给予肯定性评价,并顺势引发说:老师对你的意见很感兴趣,你能表述一下你的看法的理由吗?

学生说在三味书屋内,“有戒尺不常用”这表现了先生对学生的喜爱,也是先生开明的表现,怎么能说“三味书屋”一无是处呢?

在这位学生发言后,其他学生也都认为有道理,于是老师又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出现了新的变化,不再一味求同,开始出现逆向思维的苗头。

四、引发学生的辩论欲望

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当学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我们普遍认为,这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不屈服权贵的反抗精神,但是,此时一名女生,忽然站起来说:“我有不同看法,我们现在不是提倡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吗?李白这样的作为和精神,能与人合作吗?他怎么就不能和皇帝等人合作呢?”此言一出,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于是老师追问:在今天开来,李白这样的精神与思想,还要不要肯定?要不要学习?对李白这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态度,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经过思考,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派认为,李白的这种风骨,是中国读书人风骨的代表,肯定要学习;一派认为,李白太天真、太任性,难以成为“政治伟人”,不宜盲目效仿与学习。

通过这种辩论,引发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思考、探究、阅读的欲望。

以上都是教学中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在面试中考生最为缺少的意识。只有在备考时或是平时就有意识地多读、多想、多问,才能在面试中提出好问题、引发好学生、得到好分数。也才能在日后教学第一线中真正做到以上四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解析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