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带你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名轲,继孔子以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孔子的孙子子思和孟子对儒学有共同的见解,在儒学分化中形成“思孟学派”,成为儒学派别中最有影响的学派,被后来封建统治者看作是儒学正统,即为“孔孟之道”。
(一)政治主张“仁政”其一,“制民之产”,使人民都成为小土地所有者。
其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三,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类“人伦”规范,使人人懂得正确行动,社会有良好风俗,天下就自然实现了治理。因此,“仁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就是教育。
(二)人性观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这四个“善端”,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其中“恻隐之心”是最基本的,是人类发展“仁”的基础。
(三)教育作用
1.对人:扩充善性“善”的习得须依靠学习和教育:
一是“养心养性”,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
二是“求放心”,乃是寻求失落、放任的心灵,启发人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2.对社会:得民心孟子强调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最有效手段。
(四)教育目的:“明人伦”“五伦”,表现为五种人际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极为重视“孝”与“悌”,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
(五)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1.“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决不向权势低头,决不无原则地顺从。其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是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是一股凛然正气,是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的自觉,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
2.培养“大丈夫”理想人格的途径
(1)持志养气(2)动心忍性(3)存心养性(4)反求诸己
(六)教学思想
1.“深造自得”;2.盈科而进;3.教亦多术;4.专心致志。
以上为孟子主要的教育思想,事业单位考试中常见的考点之一,供大家来参考学习。
(责任编辑:李明)
- 2025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第九小学补充招聘公告(14人)
- 2025年湖南永州蓝山县乡村教师进城选调130人公告
- 2025年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公告(36人)
- 2025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非编教师招聘1人公告
- 2025年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二批公开招聘人员公告(4名)
- 2025宜春市直属机关幼儿园宜阳新区北湖学校省考教师招聘面试补充公告
- 2025年昆明华航技工学校蒙自校区招聘简章(数名)
- 2025年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教育系统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员拟聘用人员公示(第二批)
- 2025年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秋季公开招聘教职工简章(70名)
- 2025年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城区学校选调教师笔试人员及业绩得分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