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

来源: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网   发布时间:2023-05-26 15:35:13

教师招聘信息汇总
教师招聘公告信息汇总 教综明师全程班 学科明师全程班
教基必刷6000题 教招幼儿全程班 内部资料免费领

一、考情介绍

在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常见的考点,主要考查识记类的客观题。尤其是近几年,考察频率和涉及次数都比较多。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奴隶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二、知识点析解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一)中国奴隶社会:

五帝时期——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成均、庠

夏朝——1.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2.主要的学校设置有序、校

商朝——商朝的学校:王都里有“大学”(右学)和“小学”(左学)之分,“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是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地方上的乡学包括“庠”“序”。

西周——1.教育特征: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官师合一,政教合一;2.教育机构: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校教育制度已发展的比较完备,并有了“国学”“乡学”之分。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乡学:闾有塾;党有庠;州有序;乡有校。3.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二)中国封建社会:

战国——1.发展特点:养士之风兴起,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儒、墨成为显学2.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家主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询和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管理规范。

秦朝——统一文字、禁私学,焚书坑儒、吏师制度

汉代——1.发展特点: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2.教育机构:分为官学和私学。(1)太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太学。太学是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目的的学府。(2)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艺术类大学。(3)文翁兴学:汉代地方官学主要是郡国学。郡国学由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首创,史称“文翁兴学”。3.选士制度:察举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1.教育机构:西晋在中央官学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与传统的太学并列。2.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重视贵族子弟教育,轻视平民教育,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朝——1.科举制度确立: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年)秋七月“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2.国子寺的设立。隋文帝设立国子寺,内置祭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长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成立独立部门的时代。隋炀帝在大业三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唐朝——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前三学属于大学性质,后三学属于专科性质。“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时期——1.书院兴盛:“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其形成和兴盛则在宋代。宋代的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纲领性学规)2.宋代产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发展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时期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明清时期——1.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2.社学:明朝在城镇和乡村地区广泛开展社学,是对民间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3.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责任编辑:李明)

分享到:
免费领课专题

推荐课程

随机推荐

更多课程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明师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