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选调生考试申论每日一练:推进师德建设(5.14)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2015年选调生考试申论每日一练:推进师德建设(5.14)

  [弊]

  1、对于人口流入多、高考竞争不激烈的地区,当地政府和户籍人口会担心开放会导致人口涌入、本地人的高考利益被侵占、城市不堪重负。

  2、对于教育基础薄弱、享有国家高考录取政策倾斜的地区,当地政府和户籍人口会担心开放导致高考移民。

  [原因]

  一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家族、宗族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及农村人口的转移形成体制性障碍,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顺利进行。我国城市发展步伐缓慢,城市在户口管理制度下通过人口控制实现社会需求,使城市自我调节控制的功能弱化,市政及城市管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加剧了城乡割裂,阻碍了城乡统筹,加剧了社会分化。与教育利益直接挂钩,不同的户籍有不同待遇,不仅人为地把本应平等的身份划分为三六九等。

  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不均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国家曾经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建设重点,这是出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中心城市与边远地区,在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都相差甚远。即使在一个城市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

  三是招生制度的不合理。京沪考生不仅更容易考进大学,而且能更轻易踏入名校的有关于教育公平的“历史遗留问题”。

  [措施]

  1、政府高度重视,推动政策落实。

  开放异地高考应该由国家层面主导,由国家层面制订开放的门槛,并根据门槛高低,在全国范围内协调高考录取指标。国家主导原则不确立,教育主管部门把开放的权限交给地方,地方很可能随意对待“交差应付”,在现行高考制度框架下,由地方政府自设门槛。

  2、打破地域差距, 推动资源公平。

  党和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有些地方仍存在公办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发挥公办主渠道作用,尽可能多地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在经费和师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促进其办学质量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条件,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3、改善户籍制度,完善招生制度。

  我国大学可实行分类考试、招生,全国重点大学不再把招生名额投放给各省,而实行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招生,具体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全国统一测试+自主招生”,如此,考生可在任何地方报考,平等录取,避免因高考录取而引发的高考移民、人口流动;只有推行高考制度改革,打破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才能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平等的升学考试机会。

  4、合理确定标准, 进行科学设计。

  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必须在增进非户籍考生公平权利的同时,确保户籍考生的利益不受损。对符合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净流入数量较大的省份,教育部、发改委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当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而受到影响。一是以省为单位,全国按统一比例分配招生名额,二是继续实施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政策。

  [开头示例]

  异地高考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理论和实际存在一定落差,应该积极稳妥、合理有序地解决。

  [结尾示例]

  异地高考作为一个微观改革,属于社会系统性改革中的一环,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弃其糟粕,不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也不因噎废食,也许大有裨益。

  了解更多 点击进入>>>选调生考试网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