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让“互联网 教育”重塑教育生态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申论范文:让“互联网 教育”重塑教育生态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发展,从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到隋朝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度,再到1952年开始实行的高考制度,千百年来中国孜孜不倦的追求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数据时代,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教育行业也毫不例外的开始变革。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我们不能低估“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借力“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重塑教育生态。

转变教育观念,让“互联网+教育”迸发活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历来是国家发展关注的重点。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让传统教育受到冲击,教育生态在重塑。倘若能充分认识“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变革和创新的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有效补充,就能发挥“互联网+教育”的“蝴蝶效应”,从而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倘若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只一味的坚持传统教育,不愿接受“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兴事物,就会陷入发展的泥淖,无法促进教育发展。一言以蔽之,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互联网+教育”,才能迸发活力、引领发展。

完善教学设施,让“互联网+教育”底气十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模式的创新。无论是腾讯课堂还是网易公开课,亦或是微课、慕课,这些平台让资源得以优化、整合,让人们能随时随地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打破了知识垄断,实现了知识共享。然而,我国西北偏远学校跟不上互联网时代潮流,中东部地区基层的学校情况也不容乐观,面临缺少教学设施的尴尬。东西部地区在“互联网+教育”这一层面出现了“马太效应”,加剧了教育不公平。那么如何才能让教育乘着“互联网+”这一列车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完善教学设施,在硬件条件上补齐短板,让其更有底气。

接受能力,让“互联网+教育”彰显优势。在21世纪信息社会大背景下,“互联网+”深刻变革着教育模式,在线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新型领域。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利用网络平台,由教师在网络的一端向另一端的学生传授知识。这种单向输出的教育方式,可能存在学生无法接受、效果不佳的弊端。无法真正让学生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吸取本堂课的知识点,进而让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学生、家长对在线教育模式的不信任,制约“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所以说,要想让“互联网+教育”彰显优势,必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了解、认可、接受在线教育模式。

党的十八以来,教育体制改革深化。“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变革和创新的新方向,是传统教育的有效补充,促进了教育发展,重塑了教育生态。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教育设施、接受能力,让“互联网+教育”得以更好发展。唯有此,才能让教育改革行稳致远,让“科教兴国”的巨轮破浪前行。

(责任编辑:李明)

网校师资
杨松
行测理科

中公骨干,九年教学经验

石惠胜
申论

深耕申论10年,金句御姐

梁春玮
行测理科

深耕数资13年,方法技巧多

尚迎春
面试

经验丰富,重点突出,面试明师

刘婉婷
面试

深耕面试8年,霸气正能量

刘嘉宁
判断推理

深耕判断10年,人美实力强

车轩
行测理科

骨干师资,8年教学经验

李艳
面试

聚焦学员,6年面试深耕经验

杨松
行测理科

中公骨干,九年教学经验

石惠胜
申论

深耕申论10年,金句御姐

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考试三支一扶jd文职国企医疗招聘/医药护资格公检法基层服务银行/农商行军人考试新职业/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副业兼职/理财/软技能学历提升/考研语言/建工财会经济
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考试三支一扶jd文职国企医疗招聘/医药护资格公检法基层服务银行/农商行军人考试新职业/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副业兼职/理财/软技能学历提升/考研语言/建工财会经济
省考国考选调生公选遴选乡镇公务员国考金监局国考证监会国考人民银行
更多0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即日起,享受会员权益

  • 终身卡¥122
  • 年卡¥42
  • 月卡¥39.9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会员免费
  2. 会员优惠
  3. 专属顾问
  4. 专业团队
  5. 专属优惠
  6. 前沿分析
  7. 职业规划
  8. 就业指导
  9. 福利活动
  10. 会员售后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