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行测每日一练言语理解练习题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2024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行测每日一练言语理解练习题

 行测练习题 

1.懒惰和倦怠在恣意滋生,有的人已然忘记努力为何物,只会用“道理我都懂”来安慰自己。问题在于,既然明知努力就能进步,为何拒绝努力?________________。马尔克斯为写《百年孤独》曾足不出户、废寝忘食整整18个月;卡夫卡写小说总是熬至凌晨3点;齐白石练画虾曾画秃了无数支笔……努力是寂寞的,是艰苦的,既无鲜花为伍,亦没有舒适为伴。而人往往追求舒适,努力的艰辛让人望而却步。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追求舒适是人的本性使然,而舒适的环境往往容易消磨人的斗志

B.鲜花和掌声不是平白无故从天而降,那是无数汗水和时间的沉淀

C.因为努力不像口头表述那样简单,展翅翱翔要经历暴风和雨雪的锤炼

D.浮躁的心理和对结果的怀疑,是拒绝努力的原因之一

2.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移情活动中,进入忘我境界

B.移情之际,主客体的生命融合在一起

C.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D.移情和感受的不同就是主客体的是否分离,界限是否清楚

3.“_________________”。面对风险挑战,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有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积累的雄厚实力,有韧性强、潜力大、后劲足的经济发展基本面,有近14亿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有必胜的信心与底气。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B.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

C.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D.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中公解析:横线位于文段中间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横线之前提出“既然明知努力就能进步,为何拒绝努力?”的问题,横线后通过马尔克斯和卡夫卡、齐白石的例子可知,努力是寂寞的,是艰苦的,艰辛的。因此,横线处的意思应对应前文的问题及后文的例子,即“努力是不容易的,是艰苦的”。

A项是在说明舒适是什么,未提到努力,且与下文例子不照应,排除。B项没有回答上文的问题,衔接不当,排除。C项回答了上文问题,且与下文例子相照应,保留。D项是在说明拒绝努力的原因,并未照应下文例子,排除。故本题选择A项。

2.【答案】C。中公解析:横线在文段尾句,由“也就是说”可知,横线处所填内容是对前文内容的同义转述。分析前文,首句说明“移情和感受不同”,接着指出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清晰,然后通过“但”进行转折,强调在移情活动中主客体是融合为一、不存在界限的,接下来文段对这一观点又进行了具体阐述。所以文段意在强调移情活动中主客体的融合,尾句意思应与此一致。

A项“忘我境界”是“主客体融合为一”的部分内容,概括不全面,排除;B项“生命融合在一起”是“客体融入主体”的部分内容,概括不全面,排除;C项“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物我回还”都在强调“主客体融合为一”,符合语境,保留;D项强调“移情和感受的不同”,而文段强调的是在移情活动中主客体的融合为一,与文段重点不一致,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3.【答案】D。中公解析:横线处下文提到面对风险挑战,我们具有优势,表示我们有必胜的信心与底气。首句以诗句为引,引出下文的内容,应表达“不怕困难,充满信心与底气”的含义。

A项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表达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说的是隋炀帝迫使天下人来满足他个人的欲望,收集天下的财物来满足自己的享乐,没有不怕困难的意思,排除。C项意思是要想知道青松高洁的品格,就等到雪化的时候,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意思是在苍茫的暮色中,你看那刚劲的青松,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表达出了“不怕困难,充满信心与底气”的含义,符合语境,保留。故本题选择D项。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