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公基备考政治知识: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三支一扶公基备考政治知识: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

备考热荐:

关注三支一扶免费备考群(977438711)

三支一扶备考大礼包
三支一扶备考方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规律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知识点,也是历年来公共基础知识考查的重点与难点所在。那么事物的矛盾运动又有怎么样的形式呢?伟大 领  袖毛主席依据矛盾运动的形式不同,将其划分为“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今天我们就来简要学习一下。

一、知识介绍

(一)定义

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是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

对抗性矛盾是指矛盾双方在根本性质和根本利益上互相敌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斗争形式一般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

非对抗性矛盾是矛盾双方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一般不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即不表现为对抗的形式。

因此,就矛盾的基本属性而言,对抗性矛盾需要重点关注斗争性,而非对抗性矛盾则需要重点关注同一性。

(二)释义

矛盾斗争运动的形式取决于矛盾的性质和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的概念,其初衷是为了正确的认识人民内部矛盾,从而正确处理。

毛主席指出,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可分为人民内部的矛盾和敌我之间的矛盾。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都属于人民的范畴,而这些成分之间存在的矛盾就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日本帝国主义、汉奸和亲日派都属于人民的敌人,这就是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来说是非对抗性的比如工人内部的矛盾、农民内部的、知识分子内部的、工农之间的矛盾,其根本利益一致,皆属于非对抗性矛盾;在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来说,既存在对抗性的一面,也存在非对抗性的一面,如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其根本利益同样一致但存在利益冲突,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如果处理得当,就能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因此一般来说,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敌我之间的矛盾则属于对抗性矛盾,因其根本利益对立并必然冲突,因此只能采取激烈的外部斗争的形式来进行解决。如抗日战争时期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必然要采取最激烈的斗争的形式进行解决,胜则独立,败则沦为日帝的殖民地。

(三)应用

正确区分矛盾的性质和斗争形势,对于正确处理矛盾解决矛盾具有重大意义。

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二者根本利益冲突,不可调和,属于对抗性矛盾,因此必然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来解决。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因其只有“人民群众”这一阶级,举凡属于“人民群众”这一成分,都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根本利益一致,则必须采取民主的方式加以解决,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而就当今社会来说,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到,国与国在经济发展领域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解决方式得当,就能实现共同发展,达到共赢。

二、例题展示

对抗性矛盾和处于对抗性阶段的矛盾,必须靠毫不妥协的斗争,靠一方消灭另一方,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或者强制恢复同一性,使矛盾向非对抗性转化;非对抗性矛盾的双方虽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也必须靠的斗争或抗争来矛盾的同一性,达到稳定或解决矛盾的目的。这主要表明( )。

A没有矛盾斗争性的一面事物就不能发展

B没有矛盾同一性的一面事物就不能发展

C对抗性和非对抗性是矛盾固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并非都是同时存在的

【答案】B。解析:题干强调即便是对抗性矛盾,最终也会通过强制的激烈斗争回复同一性,向非对抗性矛盾转化,因此强调了矛盾基本属性中同一性的重要性,即在同一的基础上斗争。故本题答案为B。

三、考查形式

该知识点以理解性考查为主,建议熟练掌握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的含义,并能通过案例分析出题人的侧重点,从而得出正解。

关注中公网校三支备考群,政策问题实时答,考试信息不漏看 。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