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练习题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练习题

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这一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它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并影响与制约着其他矛盾,其他矛盾服从于并服务于这一主要矛盾。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D。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这一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它贯穿与德育过程的始终,并影响与制约着其他矛盾,其他矛盾服从于并服务于这一主要矛盾。

综上所述,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故本题答案为A。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是道德的最终表现,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但是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并非只能从知开始,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可以具有多开端。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故本题答案为C。

4.【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选项A,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选项A正确。

选项B、D,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也是道德的最终表现和最终目的。选项B、D正确。

选项C,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但德育过程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选项C错误。

综上所述,选项ABD符合题意,选项C不符合,故本题答案为ABD。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多种开端性,考虑到受教育者知情意行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就应不拘于统一格式,应选择最迫切、最有针对性、最薄弱、最能奏效的方位作为教育的入手处,既可从传授政治的、道德的知识开始,也可从培养、陶冶道德情感着手,还可以锻炼意志为口,或者以训练道德行为作开端。德育不仅具有多种开端,而且整个过程的组织、运行顺序都应当是灵活多变、切合实际的,要防止在实践中机械刻板地按照四要素的叙述顺序进行教育的倾向。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故D选项正确。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其中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故A选项正确。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故B选项描述有误。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的过程。故C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不正确的是B选项,本题答案选择B。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强调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过程,而非题干表述“学生被动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故本题说法错误。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基本规律知识点。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有:(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最终形成。因此,B选项正确。

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B选项。

9.【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其中知是基础,情是动力,意是精神力量,行是关键。故本题说法正确。

10.【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题干中描述小亮冬天遇到困难后不能起床,是道德意志薄弱的体现,故本题说法错误。

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故B项正确。

综上,ACD项说法可以体现德育过程的多端性,但并不能与题干知、情、意、行相对应,因此不选。故本题答案选B。

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这一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它贯穿与德育过程的始终,并影响与制约着其他矛盾,其他矛盾服从于并服务于这一主要矛盾。故C项正确。

综上,AB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13.【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内部矛盾是德育中各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基本矛盾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在其内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的动力。

选项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属于德育过程的矛盾之一,该项符合题意。

选项B,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属于德育过程的矛盾之一,该项符合题意。

选项C,德育与教学过程并非矛盾的关系,相反教学规律指出,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是相统一的。该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选项D,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体现的是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在其内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的动力,故D项符合题意。

综上,选项A、B、D三项均符合德育过程的矛盾,故本题答案选择ABD。

14.【答案】C。解析:德育目标即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指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和形成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样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唯有选择合适的内容并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A选项,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①要注意全面性,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四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协调发展。②要注意多端性,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也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但是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

B选项,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①有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②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学生。③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此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最终形成。

C选项,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无论是“内化”还是“外化”,都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D选项,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的过程:①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②个体品德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曲折、甚至倒退的过程。

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答案选A。

16.【答案】A。解析:道德认识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17.【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态度的成分。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

选项A,认知。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选项B,情感。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选项C,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选项D,行为意向。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题干中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属于态度的认知成分,学生喜欢学习,是情感成分,愿意安排时间学习,属于行为意向成分。故本题答案选ABD。

18.【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态度与品德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行为习得。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条件中也提到,社会风气、同伴群体等外部条件会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故本题答案为“√”。

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因素。影响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因素可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其中外部条件包括: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等;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受教育程度等。故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家庭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奠基的、直接的、重要的,它主要通过家庭的气氛、家长的人格修养和家长的教养方式三个方面来影响。此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学校教育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此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受教育程度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条件,品德行为是个人价值内化的结果。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无疑与教育密切相关。随着受教育程度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此项符合题意。

D选项,社会因素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儿童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此项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D三项均属于影响品德发展的外部因素,与题意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分为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故答案选择C。

选项A,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选项B,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选项D为干扰选项。

AB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意志。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选项A,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题干中,李明知道上学迟到是缺点,说明具有道德认识,A选项与题意不符。

选项B,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题干强调的是李明意志力不足,B选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C,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题干体现的是李明缺乏意志,C选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D,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根据题干,学生决定改掉缺点,却因为天气寒冷频频迟到,说明其不能克服困难,应该着重培养其道德意志,故D选项正确。

ABC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择D。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