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内容在学习中,常常作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新文化运动等重点知识的背景出现,因此易被忽略。由于在近年考查中确有出现单独考查,故整理相关基础知识并提供练习题。

一、知识呈现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大权独揽:1912-1916

(1)袁世凯上台: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独揽大权的活动

①1913年3月,“宋教仁案”。

②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

③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年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2.对外卖国

(1)1915年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要求。

(2)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3.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10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4.革命派的反抗——护国战争

(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过程: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

(3)结果: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相继宣告独立;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4)认识

①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实现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目标。

②取胜原因

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袁世凯的称帝行径,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号召武力讨伐袁世凯。

主要原因:护国战争得到许多省份的响应。

③局限性:护国战争只是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护国战争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护国战争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人民处于更为深重的灾难中。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背景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内部派系纷争;帝国主义的支持;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主要军阀势力

(1)军事:割据和混战。

①军阀割据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②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2)政治:“府院之争”

①概况: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②实质: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是美日在华权益之争。

(3)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

3.革命派的反抗:护法运动

(1)背景: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1917 年8 月,南下的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

(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4)失败原因:孙中山认清西南军阀借护法之名争权地盘的真面目,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

4.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影响: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文官考试制度

1.选拔方式: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建立: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3.实施: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也举行过数届。

4.局限性: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5.文官甄别制度

对象: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方式: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作用: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二、知识巩固

1.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

A.清朝皇室、洋务派 B.资产阶级保皇派

C.地痞、土匪、烟贩 D.军阀、官僚、政客

2.1916年,段祺瑞指出“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据此判断,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是( )。

A.维护国家主权利益 B.反抗日本对华侵略

C.扩大皖系军阀势力 D.改变中国弱国地位

3.1913年,陆军总长兼湖北都督段祺瑞认为“以二城门为标榜,致军民脑筋易起浮动观念”,下令将武昌首义的“起义门”“聚义门”改回原名“中和门”“通湘门”;翌年接任都督的段芝贵下令将起义门城楼建筑拆毁,仅剩下城门拱洞与断壁。这一做法旨在( )。

A.消泯民众的革命精神 B.为武汉的城市发展拓展空间

C.为复辟封建帝制造势 D.重建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秩序

4.辛亥革命前,蔡锷追随过梁启超,主张维新立宪,辛亥革命时支持过军阀唐继尧夺取贵州革命政权,辛亥革命后对袁世凯有过幻想,二次革他反对孙中山。然而,在这些事件中,蔡锷并不是领导者,他对这些事件并没有产生过明显影响。评价蔡锷应以以下两件大事为主:在辛亥革命时于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的新军起义;四年后领导并发起护国运动。由此应该总体肯定蔡锷。这说明历史人物评价( )。

A.应分清主流与支流 B.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环境

C.应分阶段全面评价 D.应区分人物的动机

5.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主持党务和竞选工作。在1912年年底至1913年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获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宋教仁此举旨在( )。

A.践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贯彻孙中山训政思想

C.组织各派反袁革命势力 D.阻止袁世凯登基称帝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袁世凯去世后,总统府与国务院互相争斗,双方在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问题上出现激烈交锋。日本鼓动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并许诺缓交庚子赔款、提供参战经费,得到日本支持的国务总理段祺瑞为扩充自身派系的实力,立即接受了日本的条件。为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美国改变了支持中国参战的态度,并向中国政府施压,强调在与美国协商之前“不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1917年3月,段祺瑞将对德绝交案及《加入协约国条件节略》,递交给受英美支持的总统黎元洪签字,遭拒。同月,一向反对参战的孙中山致电北京参众两院,认为参战“于国中有纷乱之虞,无改善之效”,得到不少国会议员的赞同。几经周折,国会最终还是通过了参战案。不久,孙中山策动海军总长程壁光率海军第一舰队南下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摘编自桑兵主编《孙中山史事编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黎元洪反对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参战之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华民国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共和,孙中山在1919年发表的演讲中,提到的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指的是军阀、官僚、政客没有被消灭,阻碍中国进步,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保皇派在辛亥革命后影响较小,排除B项;地痞、土匪、烟贩汇导致社会风气不良而非材料所述“政治不良”,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解析:据材料“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可以看出段祺瑞参加的出发点是能够作为战胜国,在和会上争取夺回青岛等权益,体现其维护国家主权利益,A项正确;反抗日本对华侵略,并不是主要动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段祺瑞的国家情怀,并不是扩大皖系军阀势力,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能够作为战胜国,争取中国的合法权益,并不是改变弱国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武汉为首义之区,革命精神和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北洋军阀更改武昌首义城门名称并加以拆毁,试图磨灭首义精神,消泯民众的革命精神,A项正确;此举并非是为武汉城市发展扩展空间,排除B项;段祺瑞此举并不是为了复辟封建帝制,排除C项;因“重建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秩序”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消泯民众的革命精神”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这些事件中,蔡锷并不是领导者,他对这些事件并没有产生过明显影响”可知,蔡锷参与这些逆时代潮流的活动作用微弱,不是个人的主要活动,根据材料“在辛亥革命时于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的新军起义;四年后领导并发起护国运动,由此应该总体肯定蔡锷”可知,蔡锷个人的主要活动有利于历史进步,应总体肯定,可见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主要和次要,主要活动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蔡锷的个人选择,未体现蔡锷受到何种环境的影响,晚晴民国时期的时代主题仍然是救亡图存,排除B项;材料对蔡锷的活动进行的是主次之分,而非阶段之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蔡锷的动机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A。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教仁通过改组国民党,使之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将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此宋教仁此举旨在维护民主共和,践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孙中山把建立中华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训政即第二个时期。在国家统一完成,即中国国民革命结束后,军政阶段即随之结束,训政开始。这与材料时间点不契合,排除B项。宋教仁此举意在维护民主共和,限制袁世凯独裁,并非为了组织反袁革命势力,排除C项。据所学,袁世凯复辟帝制是191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6.【参考答案】

(1)北洋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派系纷争;美国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北洋政府自身的软弱无能;中国内忧外患,避免中国卷入战争泥潭。

(2)府院之争,民主共和遭到破坏,引发护法运动的爆发;促使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的扩大;日美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国内派系意见不一,斗争加剧(北洋军阀混战加剧,中国政局日益混乱);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鼓舞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潮。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