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公基备考人文知识:千古词帝——李煜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三支一扶公基备考人文知识:千古词帝——李煜

来源:中公三支一扶考试网   发布时间:2021-07-28 10:48:00

三支一扶信息汇总
三支一扶公告汇总 内部资料免费领 三支一扶考情政策
精研书课直播计划 全科知识点大盘点 公基精研书课直播

摘  要\推荐课程 2021年三支一扶笔试课程
\零基础入门 2021年三支一扶免费资料领取
\备考交流群 关注三支一扶备考交流群(977438711

最近几年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文史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唐诗宋词的考察概率一直处于稳定趋势,所以中公教育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文史高频考点词的代表人物之李煜。

1.人物简介

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

2.词的发展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原本是配合隋唐以来的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可以配合音乐而歌唱,后来经过发展逐渐脱离音乐,成为一种新型长短句的诗体,并且以格律诗的面貌流传至今,唐宋词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全新阶段,人们向来将唐诗宋词并称,足见唐代的诗和宋代的词已成为这个时期文学领域的代表。在词的发展过程中,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外在条件密不可分。在唐代初期,词只是是民间传唱的一种曲子词,后流传度越来越高吸引文人争相模仿创作,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体制。后来,唐代经济文化繁荣促进了词的进一步发展。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顶峰时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南唐李后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代,民间流传度高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的,所以在文人眼里难免不登大雅之堂,不被重视。当时只有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为了汲取民间艺术的长处才写一些词,词风朴素自然,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除此之外就只有以写女子闺情,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这个花间词的花间鼻祖了。而南唐李后主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风格委婉迷离,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有着清丽风味,最后自成一派,语言明快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在创作过程中题材广阔,意韵深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即使表明远大抱负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的词大多数则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国破家亡的飘零之感,语言真挚动人,使词摆脱了长期在花间词的靡靡之声中所形成的传统风格,成为诗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和方式言怀述志的新诗体,这种新的艺术手法对后来豪放派词产生巨大影响。如《玉楼春》“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的“豪宕”、《乌夜啼》“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的“濡染大笔”、《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自然奔放”,兼有刚柔之美,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3.后世评价

欧阳修: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纳兰性德: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王国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4.小试牛刀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这里所说的“李后主”指的是( )

A:李白

B:李商隐

C:李清照

D:李煜

【答案】:D。解析: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其中李后主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所以本题应该选择D。故本题答案为D。

各位同学文史部分是事业单位中考察的重难点,唐诗宋词在历年中均有所考察,希望大家能够在这篇文章中对词及其考察方式有初步了解。

(责任编辑:李明)

分享到:
三支一扶精研书课直播计划全科班
三支一扶全科知识点大盘点
三支一扶精研书课直播计划 公基+行测
三支一扶精研书课直播计划 公基+申论
三支一扶精研书课直播计划 公基班

推荐课程

随机推荐

更多课程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网校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优职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明师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