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练习题-《隋唐时期》基础练习
《隋唐时期》基础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据史载,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亡后留下的仓库,没有想到,经过隋末唐初数年战争,库存量竟然足以让唐朝老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使用好多年。据此,隋朝短命而亡的教训是( )。
A.赋繁役重激化矛盾 B.国富而不与民共享
C.穷兵黩武暴政而亡 D.统治者志大而才疏
2.下列诗句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一致评价是( )。
①唐李益《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②唐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③唐李敬芳《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④当代冰雪红豆《七绝大运河》“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
A.耗费国力 B.激化矛盾 C.加速隋亡 D.促进交流
3.唐太宗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之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唐太宗( )。
A.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B.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的根本
C.善于接纳臣民的各种谏议 D.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
4.武则天留下遗言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但当代史学家充分肯定武则天的功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求贤若渴,重用有才之士
5.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为后期安史之乱爆发埋下祸根
6.唐玄宗统治初期,他大胆任用“善应变”的姚崇出任中书令,迅速打开了局面。三年后,唐玄宗又启用“善守法持正”的宋璟取代姚崇出任中书令,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又是三年后,宋璟被文学之士张说取代中书令的职位。据此可知,唐玄宗的举措( )。
A.推动了官员选拔制度的完备 B.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
C.促使中央官制出现重大调整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7.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这反映出唐朝这一政策( )。
A.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 B.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
8.如图传为初唐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职贡图》(局部),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出现这一情景的原因是( )。
①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唐代国内外交通联络较为发达通畅
③唐玄宗轻徭薄赋,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④唐代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唐朝中后期,节度使的权力愈发扩大,他们自行任免下属文武官员,地方官吏几乎成了节度使的家臣,士兵几乎成了节度使的私家武装。节度使一旦死去,或由子嗣继任,或由部下接班。朝廷委派的继承人选往往无法立足,朝廷也无可奈何。史学界对以上现象称之为(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朋党之争 D.五代十国
10.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11.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12.唐朝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有几十万之多,仅突厥贵族中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就多达百余人,民众对于“胡装胡骑”习以为常。材料说明唐朝( )。
A.各民族和同一家 B.封建制度的成熟
C.治世的繁荣景象 D.社会经济的发展
13.唐前期,关中261个军府拥兵26万,约占全国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40%。唐玄宗天宝年间,设置了安西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十镇驻军约49万人,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86%。这举措( )。
A.体现了唐内重外轻的布局 B.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
C.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14.《隋都城图》题记:“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由此可见,隋都城市设计重在( )。
A.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D.促进城市的商业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经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隋朝国家财力丰富,却短命而亡,说明隋朝国家富裕,而不能与人民共享,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这是隋朝灭亡留下的深刻教训,故选B;AC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隋朝统治者志大才疏,排除D。故选B项。
2.【答案】D。解析:根据“汴水东流无限春”“至今千里赖通波”“汴水通淮利最多”“江南北国脉相牵”可知,这四首诗都赞扬了隋朝大运河沟通南北交通的作用,故选D项。四位诗人都没有提到其耗费国力,排除A项。只有李敬芳提到了隋帝开凿大运河对老百姓有害,其他诗人并未提及,排除B项。只有皮日休认为大运河加速隋亡,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唐太宗主张天子要“有道”“存百姓”,这样才是个明君,由此可见,其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唐太宗的核心主张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是君主要心存百姓,而不是君主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主张君主要心存百姓、以民为本,而不是他善于接受臣民的各种谏议,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对君主治国理念的思考,而不涉及民族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当代史学家充分肯定武则天的功绩”并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当代史学家充分肯定武则天的功绩,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肯定“武则天的功绩”,而不是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排除A项;C项只是体现了武则天在选官制度上的贡献,C项片面,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肯定“武则天的功绩”,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知,即便是多次宫廷政变也没有阻止“开元盛世”的出现,说明武则天当政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项正确;武则天当政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没有遭到严重挑战,国家处于稳定状态,排除A、C两项;为安史之乱爆发埋下祸根的是唐玄宗后期的昏庸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解析:唐玄宗初期,根据统治的需要,不同时期任用不同风格的宰辅执政,体现了中书令依据皇帝需要进行辅政,适应了朝廷治理国家的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官员的任用,而非官员的选拔,故排除A项。中书令属于中书省的长官,属于三省六部制的体现,故排除B项。中央官制仍然属于三省六部制,没有出现重大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解析:根据“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治理边疆时实行羁縻政策,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故选D项。根据“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可知,唐朝并没有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实行的这一政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解析: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说明唐朝采取了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开明的民族政策,①正确;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能够实现,需要有发达的国内外交通条件,②正确;《职贡图》反映的是初唐时期的相关信息,不是唐玄宗所在的盛唐时期,③错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说明唐代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与繁荣对少数民族和外国有较强的吸引力,④正确。①②④正确,故选D项。
9.【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唐代中后期节度使在属地内拥有任免官吏、世袭统治的特点,形成了独立的割据势力,史学界将此现象称为藩镇割据,故选B;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为首的叛乱,排除A;朋党之争是不同利益间的斗争,排除C;五代十国局面出现在唐朝灭亡以后,排除D。故选B项。
10.【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D项正确;A.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东汉开始衰落,A项不合题意;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指一个政权内部的斗争,B项不合题意;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C项不合题意。故选D项。
1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抵余杭,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出隋唐时期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统一稳定,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人工运河修建水平,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水路交通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故B项错误;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故选D项。
12.【答案】A。解析:唐朝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有几十万之多,而且少数民族的贵族还担任官吏或被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民众对于“胡装胡骑”习以为常,这些现象说明当时各民族和睦相处,如同一家,故选A项。封建制度的成熟主要体现在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等方面,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安城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唐朝治世的繁荣景象,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B。解析:据材料,唐前期军事布局为“内重外轻”,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军事布局变为“内轻外重”,边镇节度使军事实力增强,唐王朝丧失了拥重兵居关中以驭天下的军事优势,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B项正确。天宝年间的军事布局为“内轻外重”,A项错误。C项“遏制了”表达,错误。“内轻外重”的军事布局带来分裂割据的隐患,D项错误。故选B项。
14.【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知,这是在加强官府的控制,具有严格的要求。B.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提到是否便利居民的出行问题。C.结合所学知识,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是在宋朝,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所给材料限制了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题
15.【参考答案】
(1)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目的:维护唐王朝的统治,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3)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较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有所改变。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责任编辑:李明)
- 2025山东青岛市崂山区教育系统招聘教师资格审查结果和面试相关事宜公告
- 2025四川德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局德阳市考试招聘中小学教师笔试成绩公示
- 2025陕西汉中市事业单位招聘(募)工作人员和公办幼儿园备案制教师笔试成绩查询和面试资格复审工作安排公告
- 2025浙江宁波市奉化区教育系统招聘第二批事业编制教师体检对象递补公告(二)
- 2025浙江嘉兴市秀洲区“秀水泱泱•智汇秀洲”教育人才选聘岗位核减(取消)公告
- 2025广东惠州市惠城区招聘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编内教师笔试成绩公告
- 2025山东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和体育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196人公告
- 普通话考试!青海师范大学普通话测试站关于开展 2025上半年第二批次社会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公告
- 2025年镇江句容市教育局所属学校公开招聘紧缺教育人才5人
- 2025内蒙古美术职业学院招聘15人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