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题特训二基础科学【物理常识(一)】
物理常识(一)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A项不选。小孔成像是一种因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一种物理学现象。这一现象可以证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项当选。玻璃幕墙是城市建筑中的主流材料,它具有受人喜爱的美观外表,但是玻璃幕墙在实际的应用中会产生很多的反射光,容易造成光污染。
C项不选。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仪成像是光的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D项不选。海市蜃楼,又称蜃景,是一种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其本质是一种光学现象。
故本题选B。
2.【答案】A。
解析:A项当选。漫反射,是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粗糙的表面时,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所以入射线虽然互相平行,但各点的法线方向不一致,造成反射光线向不同的方向无规则地反射。很多物体,如植物、墙壁、衣服等,其表面粗看起来似乎是平滑的,但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就会看到其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所以本来是平行的光被这些表面反射后,弥漫地射向不同的方向。电影的银幕利用了漫反射原理。
B项不选。折射,即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常见的折射现象有三棱镜分光、水中鱼的位置等。题干中的现象没有体现光的折射。
C项不选。镜面反射,是指若反射面比较光滑,当平行入射的光线射到这个反射面时,仍会平行地向一个方向反射出来的现象。镜面反射无法使不同座位上的人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
D项不选。衍射,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光将偏离直线传播的路径而绕到障碍物后面传播的现象。题干中的现象没有体现光的衍射。
故本题选A。
3.【答案】C。
解析:A项说法正确。在阳光强度一定的条件下,彩虹的明显程度,取决于空气中水滴的大小。空气中的水滴体积越大,太阳光折射的作用也就越强,形成的彩虹也越鲜亮;空气中水滴体积越小,太阳光折射的作用也就越弱,形成的彩虹就越不明显。
B项说法正确。彩虹一般在夏、秋季节出现,这是因为夏秋季节气温高、降水多,空气中小水滴多,阳光进入水滴,经过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后就产生了。
C项说法错误。彩虹的明显程度与阳光强度有关。阳光强时,彩虹较明显,容易被观察到;阳光弱时,彩虹较不明显,不易被观察到。
D项说法正确。当阳光经过水滴时,它会被折射、反射后再折射出来。在水滴内经过一次反射的光线,被折射出来后就形成我们常见的彩虹,即虹。若是光线在水滴内进行了两次反射,便会产生第二道彩虹,即霓。
故本题选C。
4.【答案】A。
解析:白色是对光反射最多的颜色,能反射大部分的太阳光。白色衣服对阻挡阳光、减少吸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炎热的夏天,人在树荫下乘凉,穿白色的衣服会比较凉快。故本题选A。
5.【答案】C。
解析: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形成折射现象,例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A项对应错误。池水映明月是池塘水面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实质是光的反射。
B项对应错误。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看到的水底比实际偏高。其实质是光的折射。
C项对应正确。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作光的色散现象。因此,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
D项对应错误。光沿直线传播,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物体后面光照不到的黑暗区域,就是影子。其实质是光沿直线传播。
故本题选C。
6.【答案】B。
解析:A项不选。日食现象其实就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当三者恰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日食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B项当选。海市蜃楼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C项不选。小孔成像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物距越近,像越大且亮度越暗;物距越远,像越小且亮度越亮。
D项不选。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产生的。
故本题选B。
7.【答案】C。
解析:立体电影是放映时能给人以三维视觉,有明显纵深感的电影。其是利用类似两眼的不同视角摄制成具有水平视差的两幅画面的影片。放映时把这两幅画面映到同一银幕上,成为叠加的双影画面。故本题选C。
8.【答案】C。
解析: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各种波长的光都要受到空气的散射。其中波长较长的光散射较小,大部分可传播到地面上;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受到空气散射较强,被散射了的蓝色光布满天空,因此天空会呈现蓝色。故本题选C。
9.【答案】C。
解析:香烟被点燃后,冒出蓝色烟雾,实际上是因为香烟烟雾的颗粒对蓝色光有较强的散射效应。按照光的散射定律,白光中的短波成分蓝紫色遭到的散射比长波成分红黄色强烈,散射光因短波富集而呈蓝色。故本题选C。
10.【答案】C。
解析:大雾弥漫时,汽车司机必须开亮雾灯,才能安全,雾灯宜采用黄光。雾灯的光应该不容易被空气散射,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这样才能让更远的人看到。红光和黄光不容易被散射,但由于人眼对红光的敏感程度不如黄光,所以雾灯采用黄光。故本题选C。
11.【答案】C。
解析:A项对应正确。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插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弯折了,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
B项对应正确。树林里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项对应错误。海市蜃楼又称蜃景,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D项对应正确。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起雾”,这是由于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的小水滴形成的。
故本题选C。
12.【答案】B。
解析:A项不选。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现象。玉石不属于透明介质,因此不会发生折射。
B项当选。镜面反射是指若反射面比较光滑,当平行射入的光线射到这个反射面时,仍会平行地向一个方向反射出来的现象。玉石在研磨以后,其表面看起来光滑有光泽,这时光就会发生镜面反射。
C项不选。光的衍射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光将偏离直线传播的路径而绕到障碍物后面传播的现象。其与题干不符。
D项不选。光的色散是指复色光通过棱镜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复色光通过棱镜后,由于棱镜对各种频率的光具有不同折射率,各种色光的传播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偏折,因而在离开棱镜后分散形成光谱。玉石不能起到棱镜作用,无法产生色散。
故本题选B。
13.【答案】B。
解析:声音是一种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回声现象。其中“余音”是指回声,“三日不绝”是指美妙的歌声——声源虽然停止了振动,但是反射的回声仍然在继续传播。故本题选B。
14.【答案】C。
解析:雷电是云层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电荷在放电时产生的电火花,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要快,因此我们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故本题选C。
15.【答案】B。
解析:“天宫”空间站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对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天宫”空间站和它里面的物体处于完全的失重状态,与重力有关的实验不能进行。A、C、D三项实验均需要重力,无法在“天宫”空间站中完成;B项实验不需要重力,可以在“天宫”空间站中完成。故本题选B。
16.【答案】B。
解析:A项不选。万有引力定律内容是: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B项当选。惯性定律,又被称为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任何物体将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C项不选。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轨道定律,其内容是: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D项不选。周期定律,即开普勒第三定律,其内容为: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故本题选B。
17.【答案】A。
解析:机械能是与机械运动相应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势能又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的作用下,物体的机械能是守恒的。当物体在重力方向产生运动时,若是上升运动,则物体的动能变成重力势能;若是下降运动,则物体的重力势能会变成动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表明瀑布的流水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增大,动能增大,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本题选A。
18.【答案】D。
解析:纳米(nm)是长度的度量单位。1 nm=10-9 m。故本题选D。
19.【答案】C。
解析:省力杠杆,即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小于阻力。费力杠杆,即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大于阻力。等臂杠杆,即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相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A、B两项不选。开瓶器、老虎钳、撬棍等属于省力杠杆。
C项当选。筷子、裁缝剪刀、扇子、镊子、汤勺等属于费力杠杆。
D项不选。天平在使用时,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属于等臂杠杆。
故本题选C。
20.【答案】D。
解析:A、C两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正确。虫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天体。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因此,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的天体。黑洞的名字是因为它完全不反射光线。
B项说法错误。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天体。天文学家普遍认为,黑洞是恒星坍缩的产物。
故本题选D。
21.【答案】B。
解析:A项不选。惯性原理,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其与题干意旨不符。
B项当选。共振是指一物理系统在必须特定频率下,相比其他频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情形;这些特定频率被称为共振频率。虎门大桥桥身本次振动的主要原因是:沿桥跨边护栏连续设置水马,改变了钢箱梁的气动外形,在特定风环境条件下,产生了桥梁涡振现象。涡激振动是大跨度桥梁在低风速下出现的一种风致振动现象,涡激振动带有自激性质,但振动的结构反过来会对涡脱形成某种反馈作用,使得涡振振幅受到限制,因此,涡激共振是一种带有自激性质的风致限幅振动。
C项不选。离心现象,即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向心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产生的逐渐远离圆心移动的物理现象。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有洗衣机脱水桶、做棉花糖、用离心机把温度计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内等。其与题干意旨不符。
D项不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与题干意旨不符。
故本题选B。
22.【答案】D。
解析:A、B两项不选。单纯的空气中温度的变化无法影响水的沸点。
C项不选,D项当选。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即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即使同一液体,它的沸点也会随外界的气压而变:大气压强越高,液体沸点越高,反之就越低。山顶的空气稀薄,气压小,因此,水的沸点低,更容易沸腾。
故本题选D。
23.【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不选,D项当选。水银即汞,熔点为-38.87 ℃,沸点为356.58 ℃;酒精的熔点为-114.3 ℃,沸点为78.4 ℃,也就是说酒精在温度低于-114.3 ℃时才会凝固。所以该地区只能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的原因是水银的凝固点比酒精高。故本题选D。
24.【答案】C。
解析:酒精灯火焰分为三层:焰心、内焰、外焰。其中,焰心温度最低,外焰温度,外焰与外界大气充分接触,燃烧时与环境的能量交换最容易,热量释放最多,致使外焰温度高于内焰,因此外焰加热最快。故本题选C。
25.【答案】C。
解析:钢铁和棉被的温度相同,我们感觉钢铁冰冷是因为钢铁的导热性能好,手上的热能通过钢铁被迅速转移;摸着棉被暖和是因为棉被的导热性能差,且具有隔热、保温的性能,手上的热传到与手相接触的棉被上,没有被快速散出去。故本题选C。
26.【答案】D。
解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
A项不属于。樟脑球变小,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B项不属于。湿衣服干了,是衣服上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
C项不属于。北方冬天窗户上结的固态“冰窗花”是空气中气态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玻璃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
D项属于。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棍冒“白烟”,是空气中气态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形成的液态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
故本题选D。
27.【答案】B。
解析: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态物质,这种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如干冰受热变为气态二氧化碳的升华现象;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能生成二氧化碳、氨气和水,有新物质生成。故本题选B。
28.【答案】A。
解析:A项措施错误。用火直接烘烤或用开水急烫水管,可能会造成水管炸裂。
B、C、D三项措施正确。冬天当水龙头冻住时,可以用电吹风调成大档开热风,对水龙头进行烘烤,注意要均匀烘烤整个水龙头,避免一点式烘烤;可用温毛巾包裹水龙头,然后浇温水,使水龙头解冻;针对比较粗的管道,可将管道接口拆卸开后,在管道内注入温热的盐水。
故本题选A。
29.【答案】B。
解析:A项不选。波尔,丹麦物理学家,因对原子结构以及从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而获得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项当选。伦琴,德国物理学家,因发现X射线而获得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C项不选。法拉第,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从而确定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为现代电工学奠定了基础。1867年8月,法拉第因病逝世。由于他在电磁学方面做出了伟大贡献,其被称为“电学之父”和“交流电之父”。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颁发给已经去世的人。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时,法拉第已经去世,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D项不选。门捷列夫,俄国化学家,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之一,并据此预言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其未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故本题选B。
30.【答案】D。
解析:A项错误。时间的单位是秒,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间和速度的单位不符合题干要求。
B项错误。长度的单位是米,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力的单位是牛顿。长度和质量的单位不符合题干要求。
C项错误。功率的单位是瓦特,密度的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电流的单位是安培。密度的单位不符合题干要求。
D项正确。压强的单位为帕斯卡,电压的单位为伏特,能量的单位为焦耳。帕斯卡、伏特、焦耳都是物理学家的名字。
故本题选D。
31.【答案】D。
解析:氟利昂在常压下是气态的,当借助外力(压缩机)压缩后,成为高压液态,液态氟利昂在重新汽化为气态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外界温度下降,这就是空调的制冷原理。故本题选D。
32.【答案】B。
解析:“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坐在车里的人会向前倾”是受到了惯性的影响。惯性定律是指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A、D两项不选。“往地上使劲摔皮球,皮球会反弹”“当充满气的气球扎口被解开时,气球会飞走”是受到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影响,与惯性无关。
B项当选。“快速跑步时,急停会使手中的书本掉落在前面”是受到了惯性的影响。
C项不选。“利用救生圈,人可以轻松地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救生圈中的气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人会上浮,这是浮力定律的体现,与惯性无关。
故本题选B。
33.【答案】B。
解析:A项说法错误。磁悬浮列车(源于磁力悬浮原理)是一种列车运输系统,使用两组磁铁,一组用来排斥列车并将其推离轨道,另一组利用摩擦力使“浮动列车”高速向前移动。磁悬浮列车不是利用电磁铁的异性相吸牵引着列车前进的。
B项说法正确。磁悬浮列车始终是与轨道不接触的,由于没有轮轨,因此磁悬浮列车在运行中无振动、无噪声。
C项说法错误。磁悬浮列车根据同名磁极相排斥原理制成,但并未达到可忽略重力的程度。
D项说法错误。磁悬浮列车靠通电产生的磁力前进,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电磁辐射,而电磁辐射也属于一种污染。该项中“没有任何污染”的说法过于。
故本题选B。
34.【答案】A。
解析:超导是超导电性的简称,指的是某些材料在降温到某一特定温度以下时,电阻突然消失为零的现象,这个温度称为超导临界温度(或超导转变温度),此类材料被称作超导体。故本题选A。
35.【答案】D。
解析:地磁偏角是地球南北极连线与地磁南北极连线交叉构成的夹角。我国北宋科学家沈括首先发现地磁偏角。他在《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中写道:“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其意思是,用磁石磨钢针,针就能够指向南方,但是常常微微偏东,不全然指向南方……这是世界上已知的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故本题选D。
二、多项选择题
36.【答案】ABC。
解析:A项正确。黄色灯光波长较长,穿透性强,在雨雾天黄色灯光能够看得更远更清楚。汽车雾灯就是利用了黄色光较强的穿透力的特征。
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交通信号灯由红灯、绿灯、黄灯组成。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黄色的交通信号灯利用了黄色有较强警示作用的特征。
C项正确。环卫工人的橙黄色马甲明视度高,在工业安全用色中,橙色即是警戒色,非常醒目。这是利用了黄色的敏感度高和具有警示作用的特征。
D项错误。封建社会皇帝专用的颜色是明黄色,是因为黄色象征着尊贵,与题干中所提到的黄色的特征无关。
故本题选ABC。
37.【答案】ABCD。
解析:A项正确。有害蓝光具有极高能量,能够穿透晶状体直到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萎缩甚至死亡,光敏感细胞的死亡将会导致视力下降,引起近视。
B项正确。由于蓝光的波长短,聚焦点并不是落在视网膜中心位置,而是离视网膜更靠前一点的位置,想要看清楚,眼球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引起视觉疲劳。
C项正确。长期暴露在蓝光下,容易造成眼睛伤害,特别是引起黄斑部病变。蓝光能穿透晶状体到达视网膜,对其造成光学损害,加速黄斑区细胞的氧化,产生大量自由基,导致白内障,黄斑区退化。
D项正确。蓝光会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而褪黑色素是影响睡眠的一种重要激素,目前已知的作用是促进睡眠、调节时差。所以蓝光会影响睡眠,扰乱人体生理节奏。
故本题选ABCD。
38.【答案】AD。
解析:A、D两项当选。省力杠杆的动力臂较长,动力较小,所以省力。手推车、修枝的剪刀均属于省力杠杆。
B项不选。在杠杆平衡的条件下,动力大于阻力,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杠杆为费力杠杆。因为手臂的支点在手肘处,物体作用在手心,而上臂对下臂的拉力作用在手肘稍偏下的地方,所以是费力杠杆。
C项不选。等臂杠杆是指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相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的杠杆。定滑轮属于等臂杠杆。
故本题选AD。
39.【答案】BC。
解析:在标准大气压条件下,水的沸点是100 ℃,油的沸点比水高,以亚麻籽油为例,它的沸点是287 ℃。水的密度是1g/cm3,而油的密度约为0.9g/cm3。出于以上原因,小水滴一进油锅便会沉入锅底,而当水达到沸点时,水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的密度又比油小得多,其必然要上升跃出油面。因此,水落入高温油锅会引起剧烈的振动,发出响声和爆炸,溅起油花。故本题选BC。
40.【答案】BC。
解析:布朗运动,即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分子或原子所做的无规则运动。
A项不选。潮汐是海水周期性的有规律涨落运动,它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钱塘江潮汐未体现布朗运动。
B项当选。“闻香识女人”的奥秘在于气味物质分子的运动,其体现了布朗运动。
C项当选。涂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分子在运动,在蒸发过程中吸收皮肤热量从而起到物理降温的效果,其体现了布朗运动。
D项不选。灰尘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物、燃烧烟尘、土壤扬尘等。漫天的灰尘主要由刮风、空气流通所产生,未体现布朗运动。
故本题选BC。
三、判断题
41.【答案】B。
解析:汽车在夜间行驶时,驾驶室一般不开灯。这是因为,夜间车内开灯后,车前的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会把驾驶室的景物反射到驾驶员的眼睛里,使其看不清车前的情况,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故本题判断错误。
42.【答案】A。
解析:光年是长度单位,是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的距离,一般被用于衡量天体间的时空距离。故本题判断正确。
43.【答案】B。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比如空气、水等,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本题判断错误。
44.【答案】B。
解析:音色、音调、响度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人们根据它们来区分声音。音色又称音品,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色。波形不同,音色则不同。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和声源的距离越小,响度越大。音调即声音的高低(高音、低音),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可见,与声音的强弱有关的是响度。故本题判断错误。
45.【答案】A。
解析:在引起海水涨落的三大引力中,地球的引力,这使海水被吸附在地表;由于太阳距离地球更远,所以太阳对海水的引力没有月球对海水的引力大。故本题判断正确。
46.【答案】A。
解析:量子力学在高速、微观的现象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它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表面物理、半导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低温超导物理、量子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量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了从宏观世界向微观世界的重大飞跃。故本题判断正确。
47.【答案】B。
解析:人们乘坐电梯时有“失重感”是由于受到加速度的影响。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即支持力N和重力G。电梯加速下降时,有向下的加速度g,此时支持力小于重力,人就会感到“失重”,这与惯性无关。故本题判断错误。
48.【答案】B。
解析:红外热成像是最常见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在这一过程中,通常使用大功率光学灯加热材料,并用热像仪监控表面温度。故本题判断错误。
49.【答案】B。
解析:量变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转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液态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是水逐渐升温,直到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最后变为水蒸气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变化中,其中加热是引起质变的外部条件(外因),水分子的热运动才是引起质变的根本原因(内因)。题干“根本原因是加热”说法有误。故本题判断错误。
50.【答案】A。
解析:雷达被称为“无线电定位”,是利用电磁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速度和其他特征参数的电子信息装备。雷达是人类受蝙蝠启示而发明的。故本题判断正确。
(责任编辑:雷炜)
- 2025四川自贡市沿滩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招聘聘用制工作人员计划递补进入体检人员名单公告
- 2025安徽安庆市迎江区事业单位招聘资格复审公告
- 2025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招聘院级面试(复试)入围人员公告
- 2025广东中山市人民政府五桂山街道办事处所属事业单位招聘事业单位人员入围面试人员名单及资格复审公告
- 2025广东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直属事业单位集中招聘高校毕业生资格复审和面试安排公告
- 2025福建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加分安排公告
- 2025湖南娄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属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4人公告
- 2025湖北随州市随县事业单位统一招聘资格复审公告
- 2025广东珠海市民政局所属事业单位集中招聘高校毕业生资格审核及面试安排公告
- 2025天津金融街置业有限公司招聘3人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