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面试解析-高中历史-《东汉的兴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表格,归纳整理“光武中兴”主要内容,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史料研读,坚持“论从史出”原则,分析两汉衰亡的原因。
3.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及史实,理解民生和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两汉衰亡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式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
教师继续引导: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历史将走向何处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东汉之兴
1.王莽政权
教师提问:西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那王莽能否挽救西汉盛世的危局?
学生结合教材归纳:王莽改革措施不切实际,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爆发了赤眉、绿林军农民大起义。23年政权被推翻。
2.光武中兴
教师提问:王莽政权被推翻后,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为了巩固统治,刘秀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学生根据教材梳理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归纳,并在PPT上展示表格。
之后教师运用讲授法,带领学生分析各项措施的作用,强调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二)东汉之衰
1.原因
教师提问:中兴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东汉中期以后社会走向动乱,其原因有哪些?
学生根据教材总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以致出现了“党锢之祸”;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结果
教师讲解:伴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东汉多个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虽然相继被击破,但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师展示史料,提问:比较西汉与东汉衰亡的原因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阅读史料,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回答,师生总结:
材料一→西汉:政治腐败、赋税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材料二→东汉: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生活奢华,加剧了阶级矛盾;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相似之处: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尖锐等。
教师继续提问:西汉与东汉都是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走向衰落,这给后世留下怎样的历史教训呢?
学生结合现实进行思考,讨论结束后教师总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因此统治者要重视民生、防止贫富差距过大;选贤任能,加强廉政建设等等。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
作业:就你所了解的关于汉光武帝的事例,写篇历史小论文,谈谈你对汉光武帝的看法。
四、板书设计
(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