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题特训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8.考点集训(二)】
考点集训(二)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A项不选。先验论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B项不选。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来源的哲学学说。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
C项当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前提,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时又克服其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的缺陷,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即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D项不选。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可知论。
故本题选C。
2.【答案】A。
解析: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马克思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它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故本题选A。
3.【答案】A。
解析:A项认识错误,B项认识正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客观物质世界是人们实践的对象。可见,人的实践活动是依赖于世界的,但世界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实践。
C、D两项认识正确。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也就是实践的对象化。实践以客观世界为对象,不存在没有对象的实践活动。
故本题选A。
4.【答案】B。
解析: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物质生产实践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政治实践主要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故本题选B。
5.【答案】B。
解析:A项不选。实践活动的直接现实性,即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题干中“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体现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自觉能动性,而非直接现实性。
B项当选。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题干中“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把人的实践活动与蜜蜂的本能活动进行对比,体现了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C项不选。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实践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的活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并随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D项不选。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它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的物质活动。
故本题选B。
6.【答案】D。
解析:A项说法正确。在虚拟现实活动中,人们之所以能够把外部世界中的物质存在以及人脑中的观念存在转变为电脑网络空间中的虚拟存在,是因为人们作为感性实体,通过感性的操作手段,同电脑空间中的感性存在发生关系和相互作用。因此,虚拟实践是具有客观现实性的感性活动。
B项说法正确。虚拟实践具有明显而强烈的能动性、目的性、自主性和自觉性,是人类充分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结果。同一般的人类实践活动相比,虚拟实践活动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由度要大得多。
C项说法正确。虽然虚拟实践活动发生在虚拟的电脑网络空间中,但是作为从事虚拟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社会性;人们在从事虚拟实践活动时所运用的物质性工具和手段,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都具有社会性;人们通过虚拟实践活动加工、处理和改造的对象,是通过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创造的。虚拟实践活动在本质上就是由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历史属性的人所从事的一种现实的活动。
D项说法错误。虚拟实践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它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探索和改造虚拟客体、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虚拟实践并不能改变自然客体的属性和形态。
故本题选D。
7.【答案】D。
解析:A项不选,D项当选。认识具有客观性,认识不仅要受到来自客体方面的制约,而且认识本身就是对客体观念的重建或再现,认识结果总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客体的属性、状态、关系、本质和规律。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因此题干中体现了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没有体现认识具有客观性。
B、C两项不选。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是可以认识世界的真实状况的,认识的结果是可知的。
故本题选D。
8.【答案】B。
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意识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但题干是说科学家仍在寻找地震的方法,并未涉及意识的变化。
B项符合题意。根据“尽管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地震的方法,但目前为止,地震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可知,人类认识运动是无止境的。
C项不符合题意。真理既是客观的,也是一元的,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D项不符合题意。题干表明地震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科学家也一直在寻找地震的方法,只是针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并未涉及人类对无限发展的世界的认识。
故本题选B。
9.【答案】C。
解析: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A项不选。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要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要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所获取的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还必须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该项说法正确,但题干并没有体现这一哲理。
B项不选。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选项本身说法错误。
C项当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由题干可知,学习古文后,人们在观察事物、获得感性认识之时,也会受到祖先智慧(理性认识)的指导。这表明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
D项不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该项说法正确,但题干并没有体现这一哲理。
故本题选C。
10.【答案】A。
解析:A项当选。“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大意是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B项不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把认识化作实践动力”颠倒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本身说法错误。
C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并没有提到自我人格的相关内容。该项属于无关项。
D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并没有提到经济价值的相关内容。该项属于无关项。
故本题选A。
11.【答案】B。
解析:A项不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与部分互为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尽管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但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和是否相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题干强调了实践,未体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项当选。认识与实践具体的统一是指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中,主观认识要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题干中的“现成答案”指的就是认识,而这种认识必须结合实际,通过实践加以回答,所体现的正是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项不选。本质是现象的内在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显示自己的存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总是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表现出事物的本质。题干未体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D项不选。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题干未体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故本题选B。
12.【答案】C。
解析:“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政理》,意思是耳朵听到的不如亲眼看到的,亲眼看到的不如自己调查到的,自己调查到的不如亲手操作的。其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实践。其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知行相资以为用”出自明代王夫之的《礼记章句·中庸衍》,意思是认识和实践互相凭借才能发挥作用。题干中的三句话,都强调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故本题选C。
13.【答案】D。
解析:“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A项不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意思是如果不去积累脚下一步半步的距离,就不可能行至千里之外,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项不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年少时不努力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太少就太迟了,体现了时间的一维性。
C项不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意思是橘子生长在南方就是橘子,生长到北方就变成枳了。“橘”为内因,“生于淮南”和“生于淮北”是外因,这句话体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D项当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故本题选D。
14.【答案】B。
解析:“李时珍遍尝百草,先后到各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向广大劳动人民学习,最终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名著《本草纲目》”强调李时珍在的亲身实践中,完成了《本草纲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本题选B。
15.【答案】B。
解析:A项不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说法错误。
B项当选。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是发展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发展过程中超越自身。
C项不选。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不包含谬误。
D项不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不能超越历史条件。
故本题选B。
16.【答案】C。
解析:A、B两项不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萧伯纳的观点没有体现真理的具体性和有条件性。
C项当选。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题干观点的意思是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真理的价值判断是不一样的,这表明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D项不选。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该项说法正确,但题干并没有体现。
故本题选C。
17.【答案】C。
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应以他对社会的贡献为尺度。
B项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创造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享受价值。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位的,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项不符合题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方式。
故本题选C。
18.【答案】D。
解析: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基础及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A、B、C三项均属于社会存在,D项属于社会意识。故本题选D。
19.【答案】C。
解析:A项不选。人们的消费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体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B项不选。人们的幸福感随着综合国力的而增强,体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C项当选。我国社会主义虽然发展,已与封建社会时期大不相同,但一些封建习俗仍然保留。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项不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故本题选C。
20.【答案】A。
解析:A项当选,B、C两项不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不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也就不同。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立起来,任何生产关系都是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题干中的“手推磨”“蒸汽磨”指代生产力,“封建主为首的社会”和“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指代生产关系,题干中这句话的实质是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C两项本身说法正确,但并不是这句话的实质。
D项不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该项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21.【答案】B。
解析:A项不选。唯物史观认为,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能够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其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方向。
B项当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题干中,不同时期的人民群众通过顽强拼搏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体现了这一观点。
C项不选。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必须尊重和符合客观规律,才能将事情办成。该项说法过于,与常理不符。
D项不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但其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该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故本题选B。
22.【答案】C。
解析:“政府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国务院机构改革是为了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故本题选C。
23.【答案】D。
解析:A、B、C三项属于。商品是用于市场交换而生产的对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社会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具有以下特征:①自主性。商品生产者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②平等性。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商品交换。③竞争性。不同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竞争,由此推动生产者效率并关心社会需要。④开放性。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其范围也扩大。
D项不属于。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调节手段的国民经济运行方式。其基本特征包括开放性、竞争性、灵活性、自主性、多变性。灵活性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
故本题选D。
24.【答案】D。
解析: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A项中的捐赠用品、B项中的自缝自用的口罩均不用于交换,也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所以不属于商品。C项中政府给低收入人群发放的生活物品不是通过交换获得的,不属于商品。D项中打折促销的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属于商品。故本题选D。
25.【答案】D。
解析: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A项说法正确。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就没有价值。
B、C两项说法正确。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动表现,必须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
D项说法错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但不意味着有使用价值就等于有价值。例如自然界的空气,空气对人来说有使用价值,可以呼吸,但它是免费使用的,并没有进行交换,所以没有价值。“互为前提”的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26.【答案】C。
解析: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某企业生产一件商品的平均劳动耗费为3000元,而在市场上该商品只能按2900元销售,这是因为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生产同类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该企业的劳动耗费高于生产同类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耗费。故本题选C。
27.【答案】A。
解析:①正确。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较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纸币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②正确。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
③正确。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在一定时期内,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④错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但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等也可能导致物价上涨。
故本题选A。
28.【答案】B。
解析: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正确。数字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纸钞和硬币等价,并不是虚拟货币。
C项说法错误。一般等价物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例如原始社会的贝壳、兽皮。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例如金、银。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强制通用的货币符号。人民币属于纸币,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是国家信用背书的价值符号。数字人民币的本质也是货币符号,而非一般等价物。
D项说法错误。数字人民币是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具有与纸币相同的基本职能;支付宝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数字人民币与支付宝的职能不同。
故本题选B。
29.【答案】D。
解析: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A项不选。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借以实现商品价值的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中,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同一时间内完成。
B项不选。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C项不选。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税款、工资等的职能。它是随着商品的赊账买卖产生而出现的,其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取得商品和给付价值在时间上是分离的,或延期支付或提前支付。
D项当选。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表现其他一切商品是否具有价值和衡量其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故本题选D。
30.【答案】C。
解析:A项不选。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表现其他一切商品是否具有价值和衡量其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B项不选。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借以实现商品价值的职能。货币执行这一职能的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中,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C项当选。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题干中,陈某用来交店铺租金的“3万元”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
D项不选。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银货币。
故本题选C。
31.【答案】C。
解析:A项不选。支付手段是指发生在赊购赊销情况下,用于清偿债务、缴纳租金、缴纳税金和发放工资等。
B项不选。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把一定商品的价值表示为一定的价格(标价)。
C项当选。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主要表现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清。题干中的情况,属于钱货两清,因此,货币执行的职能是流通手段。
D项不选。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作为一种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代表所发挥的作用。
故本题选C。
32.【答案】B。
解析:①③说法正确。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菜价波动的规律说明价值规律对商品经济的作用。价格由价值决定,但价格不只受这一个因素的制约,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价格,使价格上涨或下跌。中秋节、国庆节期间菜价波动,反映了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②说法错误。价格的波动是以价值为轴的,不是脱离价值无限上升或下降的,所以仍然是价值决定价格。节日期间,菜价的变动,虽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但价格仍是围绕价值自发波动的。
④说法错误。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是指生产经营者的决策有一定的盲目性,往往造成一哄而上或一哄而退的现象;而自发性则是指为获取利益而不择手段。材料中未体现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故本题选B。
33.【答案】C。
解析: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该国今年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100亿÷10次=10亿。题干表明“其他条件不变”,即明年的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仍为10亿,则该国明年理论上商品价格总额为:10亿×12次=120亿。故本题选C。
34.【答案】C。
解析: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所有者把从劳动者那里赚来的利润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用于资本积累,是造成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故本题选C。
35.【答案】C。
解析:A项不选。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价值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B项不选。变动资本,是指随业务量的增减而相应发生同比例变动的成本。如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产品包装费等。
C项当选。不变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机器属于不变资本。
D项不选。流动资本,是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相对
故本题选C。
二、多项选择题
36.【答案】CD。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是其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故本题选CD。
37.【答案】ACD。
解析:A、D两项当选。“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这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关于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二者有质的不同。
B项不选。认识事物的本质属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之所以靠得住,正是因为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C项当选。“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是说仅仅获得了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不能很好地理解事物,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才能理解事物,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刻地感觉事物。因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
故本题选ACD。
38.【答案】CD。
解析:A项不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项“认识来源于人的大脑”的说法是错误的。
B项不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该观点说法正确,但是题干未体现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C项当选。历史继承性是指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无论哪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内容如何,都与前一时代的社会意识有关。后人可以继承前人的认识,也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D项当选。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学习间接经验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
故本题选CD。
39.【答案】AB。
解析:A、B两项当选。将青蒿素投入临床以观察其药效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在第一次青蒿素片剂临床观察中,首批实验的5例恶性疟疾只有1例有效,但经过反复试验并总结经验,屠呦呦终于创制出新型抗疟药,这说明“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C、D两项不选。不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同样具有价值。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故本题选AB。
40.【答案】ABC。
解析:“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A项当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自《警世贤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宝剑的锐利刃锋是从的磨砺中得到的,挨过寒冷冬季的梅花更加幽香。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B项当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游山西村》,比喻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
C项当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离骚》,意思是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D项不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故本题选ABC。
41.【答案】ABCD。
解析:A项说法正确。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B、C、D三项说法正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故本题选ABCD。
42.【答案】CD。
解析:A项表述错误。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项表述错误。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大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劳动时间。
C项表述正确。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人的需求各有不同,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人而异。
D项表述正确。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故本题选CD。
43.【答案】BCD。
解析:A项说法错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价值规律内容之一。每个商品中都隐藏着作为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项说法正确。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C项说法正确。社会必要劳动包含着社会劳动和必要劳动两个矛盾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是当期新创造的劳动和前期转入的社会劳动的平均化、社会化、同一化,成为当期的相同劳动。
D项说法正确。商品价值量相等是通过交换完成的,但是绝不能把交换看成偶然的个别机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性的,不是偶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交换机制决定的。
故本题选BCD。
44.【答案】ABCD。
解析:远古人类为了解决物物交换带来的不方便问题,寻找中介物作为交换媒介。这个中介物,各地有所不同,有些地方用羊皮、牛角,有些地方则用海贝、石头。从古至今,人类使用了无穷无尽的中介物,数不胜数,这些中介物作为一般等价物来流通,在一定时期内充当货币使用。故本题选ABCD。
45.【答案】BC。
解析:A项不选。题干未涉及资本主义的危机与社会主义的胜利之间的关系,并且A项的说法太过。
B项当选。根据题干,“资本主义表现出了新的内在矛盾——内爆问题”,“‘内爆’不仅是金融危机,而且也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全面危机”,这说明了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危机新的表现形式。
C项当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具有客观必然性,即资本主义注定要走向自己的反面。
D项不选。根据题干,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不能通过自行调节来解决,只能通过危机的方式强制爆发出来。
故本题选BC。
三、判断题
46.【答案】A。
解析: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相互生成、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首先,二者之间相互生成、相互建构。主客体之间的这种相互生成和相互建构是建立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在永无止境的循环往复中把二者及其关系逐渐地引向深入。其次,二者之间相互蕴涵和相互渗透。无论是主体和客体,它们之间不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而且相互包涵、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谓纯粹的主体和客体已经不存在了。故本题判断正确。
47.【答案】B。
解析: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依赖于感性认识。题干中的哲学原理本身说法正确,但并非成语典故“望梅止渴”体现的哲学原理。“望梅止渴”体现的哲学原理是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故本题判断错误。
48.【答案】A。
解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提供政治和意识形态形式。这种反作用取决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巩固经济基础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故本题判断正确。
49.【答案】B。
解析: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既具有价值,又具有使用价值。价值是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统一于商品上,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商品;另一方面,对于人来说,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可兼得。在商品的交换中,价值和使用价值必然分离,使得生产者实现了商品的价值,消费者获得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故本题判断错误。
50.【答案】B。
解析: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而金银只有在充当货币时才具有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一般等价物并不是金银的本质。故本题判断错误。
(责任编辑:雷炜)
- 2025广东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招聘6名合同制职员拟聘人员公示
- 2025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驻晋江人员招聘2人公告
- 2025四川内江市引进定向医学专科生拟聘人员的公示
- 2025国家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19人公告
- 2025年广东党建研究所集中招聘高校毕业生进入面试人员名单公告
- 2025山西大同市市直第一批就业见习岗位和招募见习人员171人公告
- 2025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事业单位考试时间:5月10日(周六)上午9:00-11:00
- 2025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招募特聘农技员(种植业)1人公告
- 2025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事业单位准考证打印入口官网(https//www.sydwgkzp.cn)
- 2025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所属事业单位准考证打印时间:5月7日10:00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