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题特训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7.考点集训(一)】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真 题特训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7.考点集训(一)】

考点集训(一)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改造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吸取了它的基本内核;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吸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使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完成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论,使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避难所中被驱除出去,这是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贡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构成了严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故本题选A。

2.【答案】C。

解析:A项不选。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其中政治、法律、道德离物质经济基础较近,可以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而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跟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较远,所以恩格斯称之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B项不选。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与低层次的社会心理相区别。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比较间接的反映,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比较系统的、自觉的、抽象化的反映形式,具有明确分工和相对稳定性,主要有哲学、宗教、道德、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科学等。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式的思想基础。

C项当选。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同,哲学具有思辨的特点,是一种以更为间接和抽象的方式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

D项不选。政治法律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政治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故本题选C。

3.【答案】A。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故本题选A。

4.【答案】D。

解析: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是继阴阳学说之后,又一种客观认知、观察世间万物的哲学概念。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天地万物的运动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则的统一支配。故本题选D。

5.【答案】C。

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惠能的观点不属于唯物主义。

B项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题干中惠能的观点不属于辩证法。

C项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题意。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理念、理、精神、观念等),这种客观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惠能的“仁者心动”中的“心”即精神,这里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且把物质的运动理解为精神的运动,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故本题选C。

6.【答案】A。

解析: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但不可忽视的是,如果没有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哲学只能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需要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各门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以丰富的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知识为前提,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哲学不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具体科学也不能取代哲学。题干意在说明自然科学和工业进步推动了哲学前进,即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故本题选A。

7.【答案】B。

解析:A项不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规律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

B项当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C项不选。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第一次把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说法错误。

D项不选。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提供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法”的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8.【答案】D。

解析:物质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客观实在”是物质的特性,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存在。故本题选D。

9.【答案】B。

解析:A项不选。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离不开物质,该说法正确,但题干强调的是运动的重要性,而没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

B项当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为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其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这说明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项不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特性。

D项不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但与题干无关。

故本题选B。

10.【答案】C。

解析:A、B两项不选。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其与题干无关。

C项当选。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彼此统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表明在相对静止中有着运动的一面,在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项不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故本题选C。

11.【答案】B。

解析:“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出自魏晋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一》。这句话的意思是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体现了时间的一维性。故本题选B。

12.【答案】C。

解析:A、B两项不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是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意识是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再经过人脑的处理而产生的。所以不能片面地说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项当选。人如果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意识不能脱离人脑而存在,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载体。

D项不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故本题选C。

13.【答案】D。

解析:A项不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B项不选。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B项说法本身正确,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C项不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但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D项当选。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能够积极指导人们的实践,从而促进事物发展。鲍尔·海德斯从小决心研究抗毒药,在此意识的指导下不畏困难地进行研究实践,最终有了收获,体现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

故本题选D。

14.【答案】A。

解析:①④当选。朱自清和陶潜面对外界嘈杂的环境,内心却不感到喧闹,超脱于环境之外。这说明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同时也说明人的主观世界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②不选。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题干未体现。

③不选。题干主要强调了意识活动的能动作用,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故本题选A。

15.【答案】A。

解析:“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意思为凫鸟的脚虽然短,但要加长却会让人担忧;鹤的脚虽然很长,如果减短了却是让人悲伤的事;所以,本来是短的就不要去加长,本来是长的就不要减短。这表示凡事应顺从自然,违背自然规律会让原本合适的事物偏离所愿。

A项符合题意。根据该句的意思可知,凡事应顺从自然,办事情要把握客观规律。

B项不符合题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的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结果也不同。该句主要强调做事情应该遵从客观规律,并未涉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何种制约。

C项不符合题意。该句主要强调做事情应该遵从客观规律,并未涉及意识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D项不符合题意。内因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即内部矛盾,这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题干并未涉及内因和事物发展之间的关系。

故本题选A。

16.【答案】A。

解析:A项当选。通过研究人的记忆的高峰和结束的心理活动体验,心理学家发现了“峰终定律”,这表明人的心理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B项不选。物质世界是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项不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项不选。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即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材料对此没有体现。

故本题选A。

17.【答案】B。

解析:A项说法正确。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它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其基本观点包括:①联系的观点;②发展的观点;③一分为二的观点。

B项说法错误。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C、D两项说法正确。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个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另一个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揭示了世界永恒发展的规律。

故本题选B。

18.【答案】A。

解析:A项当选。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唇亡齿寒”的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觉到寒冷。其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项不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任何事物总有它的长处和短处。其体现了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的观点。

C项不选。“金蝉脱壳”的意思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通常用于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体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虚假表象迷惑的原理。

D项不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意思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其体现了量变质变规律。

故本题选A。

19.【答案】C。

解析:题干古语的意思是,不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使治理好一方地区,也是微不足道的;不能制定长久的国家政策,一时的聪明也是微不足道的。其强调整体的重要性,体现了整体决定部分。故本题选C。

20.【答案】A。

解析:A项当选。诗句意为纷繁的春花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绿的春草刚好遮没马蹄。它写了诗人所见的早春迷人的花草,没有体现事物的发展。

B项不选。诗句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揭示了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C项不选。诗句意为如果不经历冬天那刺骨严寒,哪有梅花扑鼻的芳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项不选。诗句意为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说明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故本题选A。

21.【答案】A。

解析:A项当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千里的路途,是从迈开第一步开始的。比喻做事情要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其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项不选。“物极必反”指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相反相成”指两个看起来是相反的事物,实际上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C项不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项不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意为有和无、难和易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故本题选A。

22.【答案】A。

解析:A项当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题干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正是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项不选。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C项不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该项观点本身正确,但是题干未涉及辩证的否定观。

D项不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该项观点本身正确,但是题干未涉及量变质变规律。

故本题选A。

23.【答案】C。

解析:A项不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该项本身说法错误。

B项不选。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项当选。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题干指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带动世界经济复苏”,体现了内因的决定作用。

D项不选。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该项本身说法正确,但题干并未体现事物的量变与质变。

故本题选C。

24.【答案】B。

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阶级矛盾是不同阶级之间因经济、政治以及其他方面的利益和要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各个社会的基本阶级之间的矛盾,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

B项符合题意。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矛盾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事物向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隋末的农民起义虽然走向失败,但迫使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策略,说明矛盾的斗争性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指出隋末农民起义是因为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而失败,并未体现“阶级斗争的与否难以推断”。

D项不符合题意。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故本题选B。

25.【答案】A。

解析: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A项当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按照事物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D两项不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要全面地看问题。

C项不选。矛盾的普遍性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对待矛盾,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故本题选A。

26.【答案】C。

解析:A项不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题干中的做法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但这不是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得出的启示,不符合题意。

B项不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题干中“鲁人徙越”的故事不涉及要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

C项当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这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鲁人与越人生活习惯迥然不同,“鲁人徙越”体现了其没有结合越国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将遭遇困境。此项符合题意。

D项不选。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题干中,鲁国夫妇创业可能遇到的困境在于越国人生活习俗,体现了外部矛盾(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故本题选C。

27.【答案】D。

解析:A项不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方式,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其与题干无关。

B项不选。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题干说的主要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如何认识问题。

C项不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其与题干无关。

D项当选。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矛盾,且不同矛盾所处的地位和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处于次要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是次要矛盾。这要求人们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反对办事不分主次。从题干中“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重点,以关键核心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可以看出,在多个矛盾之中把原创能力作为重点,把关键核心技术作为主攻方向,体现了做事情要学会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的哲学原理。

故本题选D。

28.【答案】B。

解析:A项不选,B项当选。“从根本着手进行治理,政令将会迅速得到执行;若只从细枝末节进行治理,即使经过很多年也难以有所改变”,题干强调的是在治理中要抓重点,而不应从细枝末节出发,即抓住主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处理工作时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而非均衡论。

C项不选。该项说法过于,抓住关键不能解决存在的所有问题。

D项不选。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是辩证思维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思维方法。只知“两点”而无重点,就推动不了全局;有重点而无“两点”,就如同下棋,过河卒子拼命向前而无后续部队,结果满盘皆输。题干强调重点,而非“两点”,故D项与题意无关。

故本题选B。

29.【答案】A。

解析:“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意思是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积少成多,强调的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A项当选。“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意思是把小积累起来可以变大,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也会变得显著,揭示了事物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强调的是要重视量的积累,与题干蕴含的哲理相近。

B项不选。“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意思是聪明的人会根据时代变迁来调整应对策略,智慧的人会随着世事变化来制定治理规则,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项不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想象你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在梦里静听悠长的猿啼。这蕴含的哲理是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项不选。“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意思是芳林中的新叶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这蕴含的哲理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故本题选A。

30.【答案】C。

解析:题干“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启示我们在追求金钱、寿命、爱情、友谊等时要坚持适度原则。故本题选C。

31.【答案】A。

解析:质量互变规律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的三大规律之一,其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题干中“不虑于微,始贻于大;不防于小,终亏大德”的意思是如果不考虑细小之事,往往会留下大的隐患;不防范微小之处,终会损害大的德行。从“微”到“大”,从“小”到“亏大德”,正是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故本题选A。

32.【答案】B。

解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艺术家们对“二人转”曲牌在内容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在形式上推陈出新,说明发展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故本题选B。

33.【答案】C。

解析:A项不选。该项本身表述正确,但是题干表述的是在自贸试验区设立自由贸易港有优势,没有体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B项不选。题干中“自贸试验区在率先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方面有基础也有优势,首批自由贸易港可能来自自贸试验区升级版”,体现的是自由贸易港和自贸试验区的相互统一,自由贸易港由自贸试验区发展而来。

C项当选。辩证的否定即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题干中“自贸试验区在率先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方面有基础也有优势,首批自由贸易港可能来自自贸试验区升级版”,说明自由贸易港是对自贸试验区的继承与发展,是通过辩证的否定即扬弃,由自贸试验区升级发展成为自由贸易港的,而辩证的否定是由自贸试验区到自由贸易港的必经环节。

D项不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具有统一性”的表述正确,但题干没有体现该特性。

故本题选C。

34.【答案】C。

解析:A项不选。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波浪式的前进或者螺旋式的上升。真理在这个过程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题干没有强调真理对自身的超越,与题干不符。

B项不选。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题干没有涉及量变质变的相关原理,未体现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C项当选。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消极的因素,保留的是新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哲理。

D项不选。人的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这就说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也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途径。题干没有体现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故本题选C。

35.【答案】B。

解析: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要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A项不选。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

B项当选。偶然性与必然性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题干中伦琴的偶然发现到最终确认,体现了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C项不选。必然性源自事物的根本矛盾,即内因,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偶然性源自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即外因,影响着事物的发展。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没有决定关系。

D项不选。只承认必然性而否认偶然性会导致形而上学决定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属于形而上学决定论的观点。

故本题选B。

二、多项选择题

36.【答案】AB。

解析:A项表述正确。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项表述正确。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C项表述错误。不可知论是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唯心主义是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观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作为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就两个不同方面的内容所作的独立回答,两者之间存在交叉,但没有直接关联。

D项表述错误。“天不变,道亦不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与“物质第一性,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二性的,是物质的派生物”的观点没有直接关系。

故本题选AB。

37.【答案】BCD。

解析:题干中这句话反映了资本主义对劳动者的剥削,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与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憎恨、对给劳动者以公正的共产主义的向往和对广大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有关。题干引语未体现对暴力革命的渴望。故本题选BCD。

38.【答案】CD。

解析:A项不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体现的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项不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体现了因果联系的普遍性。

C项当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且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

D项当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意思是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都要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最终走向灭亡,这些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和意识为转移。

故本题选CD。

39.【答案】AC。

解析:A项当选,B、D两项不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客观事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对现实的摹写。《忆江南》描写了江南风景,是对客观存在的江南景色的摹写。

C项当选。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忆江南》不是客观事物在诗人头脑中被动的反映,而是诗人主动的创造。

故本题选AC。

40.【答案】ABD。

解析:“悦己经济”是指消费者购物时在能力范围内取悦自我。需求侧的显著变化催生了销售侧的新做法,这使得鲜花销售花样迭出。

A、D两项当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可以以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这意味着人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即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在人们的“悦己”目的下,诸多花草被冠以“谐音梗”,并致使“鲜花经济”变得兴盛,这体现了意识指导实践的作用。

B项当选。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正是因为有了“悦己”的目的,才会产生以上所说的结果。

C项不选。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直觉是一种非理性因素,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有其作用,但并不一定起主要作用。

故本题选ABD。

41.【答案】ABCD。

解析:A项当选。A项本义是城门着了火,人们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干了,鱼也就死了,比喻无辜地被牵连而遭受灾祸或损失,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项当选。B项的意思是种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体现了因果联系。

C项当选。“摩擦生热”是指因为摩擦,所以产生了热量。“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因为受热,所以会膨胀;因为遇冷,所以会收缩。C项体现了因果联系。

D项当选。D项的意思是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体现了因果联系。

故本题选ABCD。

42.【答案】CD。

解析:A项不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对部分起着支配、统率和决定作用,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该项说法错误。

B项不选。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但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一定联系或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该项说法错误。

C项当选。整体和部分互相依存,整体由部分构成,统率着部分,部分以某种结构构成整体又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种树、治水、护田是一个整体,互相配合才能发挥良好作用,体现了整体和部分互相依存的哲理。

D项当选。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题干中人、田、水、山、树互相联系,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故本题选CD。

43.【答案】BD。

解析:A项对应错误。“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出自明代庄元臣的《叔苴子》,意思是上山向樵夫问山路,渡河向渔夫问水情,喻指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处理问题,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项对应正确。两点论就是说在认识和解决复杂事物的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分析和解决具体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以偏概全。重点论就是说在认识和解决矛盾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主次不分。反腐中,“老虎”是主要矛盾,“苍蝇”是次要矛盾,两者一起打,体现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项对应错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意思是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强调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D项对应正确。“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出自清代阮元的《吴兴杂诗》,意思是人们在水深的地方种植菱角,水浅的地方种植水稻,在不深不浅的水域种植荷花。根据水的深浅种植合适的作物,体现了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

故本题选BD。

44.【答案】ABC。

解析:A项当选。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必须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题干中“长期地进行一些空洞的表扬,久而久之反而发展成了‘高级黑’”说明长期空洞的表扬会发生质变,体现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项当选。适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题干中“如果用力过猛,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说明在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

C项当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有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题干中“本来表扬和鼓励一些事情,用意是好的,但如果用力过猛,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说明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项不选。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稳定的,不会每时每刻都发生变化。

故本题选ABC。

45.【答案】BC。

解析:A项不选。该项本身说法正确,但题干中没有体现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内容。

B项当选。题干强调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的重要性,是因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因此,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C项当选。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光荣传统”“红色基因”是我们在扬弃的过程中保留和继承下来的,体现了事物在扬弃的过程中发展。

D项不选。该项本身说法正确,但题干没有体现事物的运动变化。

故本题选BC。

三、判断题

46.【答案】A。

解析: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客观精神(理念、理、精神、观念等)产生了物质世界。因此,客观精神在先,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在后,是客观精神的表现和派生物,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理念的影子”这一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判断正确。

47.【答案】B。

解析:精神与物质具有同一性,即意识能正确认识物质,但这与“画饼不能充饥”无关。“画饼不能充饥”的原因是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故本题判断错误。

48.【答案】A。

解析:“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的意思是战马铁蹄上的钉子丢了,铁蹄会脱落,战马会跌倒,战士会摔伤而不能作战,战争会失败,继而国家就会灭亡。这体现了世间万物都处在联系当中,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故本题判断正确。

49.【答案】A。

解析:19世纪末,进化论开始传入中国,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观点。“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强调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故本题判断正确。

50.【答案】B。

解析: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完善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不能因此判定局部利益大于整体利益,只能说明局部的进步有利于促进整体的完善。故本题判断错误。

(责任编辑:李明)

网校师资
杨松
行测理科

中公骨干,九年教学经验

石惠胜
申论

深耕申论10年,金句御姐

梁春玮
行测理科

深耕数资13年,方法技巧多

尚迎春
面试

经验丰富,重点突出,面试明师

刘婉婷
面试

深耕面试8年,霸气正能量

刘嘉宁
判断推理

深耕判断10年,人美实力强

车轩
行测理科

骨干师资,8年教学经验

李艳
面试

聚焦学员,6年面试深耕经验

杨松
行测理科

中公骨干,九年教学经验

石惠胜
申论

深耕申论10年,金句御姐

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考试三支一扶jd文职国企医疗招聘/医药护资格公检法基层服务银行/农商行军人考试新职业/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副业兼职/理财/软技能学历提升/考研语言/建工财会经济
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考试三支一扶jd文职国企医疗招聘/医药护资格公检法基层服务银行/农商行军人考试新职业/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副业兼职/理财/软技能学历提升/考研语言/建工财会经济
事业单位综合类事业单位医疗类事业单位教育类
更多0
会员免费专区

2024年上海市遴选笔试备考计划

免费
¥ 0.01

2024年中央遴选-面试先知营

免费
¥ 9.9

2023年浙江省市直遴选-面试理论课程-新春特惠

免费
¥ 1

遴选考点赢-科技常识-世界科技史

免费
¥ 9.9
查看更多
会员特惠专区

2025年云南遴选选调-遴选塑能笔试冲刺班(文山州属选调)

377
¥ 499

2025年云南遴选选调笔试-刷题班(行测)

458
¥ 580

2025年云南遴选选调笔试-专项班(行测)

758
¥ 880

2025年云南遴选选调笔试-组合班(行测)

958
¥ 1080
查看更多

即日起,享受会员权益

  • 终身卡¥122
  • 年卡¥42
  • 月卡¥39.9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会员免费
  2. 会员优惠
  3. 专属顾问
  4. 专业团队
  5. 专属优惠
  6. 前沿分析
  7. 职业规划
  8. 就业指导
  9. 福利活动
  10. 会员售后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