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题特训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真 题特训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故本题选A。

2.【答案】C。

解析: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五个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其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故本题选C。

3.【答案】B。

解析:以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为标准,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第一阶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划分社会形态的基本方法。故本题选B。

4.【答案】A。

解析:A项当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的理论前提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项不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但其不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的理论前提。

C项不选。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并不意味着社会历史的每一次运动都是向前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前进中有曲折甚至倒退,但总体上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D项不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唯物史观的原理,但其不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的理论前提。

故本题选A。

5.【答案】B。

解析:A项说法错误。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它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在自然力统治时代,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为神话;在神力统治时代,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为宗教;在理性统治时代,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为核心价值。因此,“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错误的意识形态”的说法错误。

B项说法正确。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与社会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C项说法错误。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项说法错误。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其包括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部分。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上层建筑。

故本题选B。

6.【答案】B。

解析:A项不选,B项当选。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社会形态的灭亡和兴盛都是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突然发生。A项中“马上灭亡”与马克思所言相悖。

C项不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不能脱离生产力的状况。

D项不选。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落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故本题选B。

7.【答案】D。

解析:在社会历史领域,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指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规定了人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与此同时,又不能否定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题干中的说法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社会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即其具有客观性。故本题选D。

8.【答案】A。

解析:A项当选。一个个独特的故事产生了一个个流行词语,由人们使用,表明人们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

B项不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C项不选。文化是人们对社会现象能动的反映。该项“如实反映”的说法错误。

D项不选。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该项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9.【答案】D。

解析:A项表述正确。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项表述正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项表述正确。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在既定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的。

D项表述错误。人民群众是由个体组成的。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所以,推动历史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天才。

故本题选D。

10.【答案】A。

解析:A项当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联系是普遍的,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题干中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带来自然资源的消耗,进而引发环境污染,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B项不选。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又是经济发展最基础的变量,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人口变动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当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时,将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反之,将起到延缓经济发展的作用,甚至造成经济发展的停滞。可见,影响经济发展的是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题干未体现要控制人口数量、放慢经济发展来防止环境污染。

C项不选。人口增长过快,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会影响可持续发展。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有很多,题干未体现人口增长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D项不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该项观点正确,但是题干未体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故本题选A。

11.【答案】A。

解析:A项当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题干中“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属于社会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属于社会意识,“应运而生”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项不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该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C项不选。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体现在认识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因此“认识决定实践的发展方向”说法错误。

D项不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题干内容没有体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作用。

故本题选A。

12.【答案】D。

解析:A项不选。英雄史观又称天才史观,是一种夸大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宣扬个别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其并非题干思想提出的哲学依据。

B项不选。个人史观也就是个人对于历史的思考、评判和知识体系的建立。其并非题干思想提出的哲学依据。

C项不选。我们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需要在历史的镜鉴中,校准时代的心灵坐标、引领社会的价值航向。如果说这是一种历史观,那就是一种“精神史观”。其并非题干思想提出的哲学依据。

D项当选。唯物史观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哲学依据是唯物史观。

故本题选D。

13.【答案】C。

解析:A项不选。真理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该观点正确,但题干没有体现。

B项不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项当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教育改革要坚持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根本标准,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

D项不选。D项观点正确,但题干没有体现。

故本题选C。

14.【答案】A。

解析:A项当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最终会引起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民法典的出现符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符合当代中国的民情,使法官在判决时有法可依,这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B项不选。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社会发展。该项说法错误。

C项不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项说法过于。

D项不选。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题干中民法典的修改,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故本题选A。

15.【答案】B。

解析:A项不选。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B项当选。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另一方面,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根据题干可知,刘永坦院士研制的“新体制雷达”使中国对海岸线和领空的掌控力上升了一个台阶,说明他是价值的创造者。国家对他的奖励,说明刘永坦院士得到了国家对其价值的认可,他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C项不选。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D项不选。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非决定作用。

故本题选B。

二、多项选择题

16.【答案】BCD。

解析:“时势造英雄”是指社会(即客观存在)造就了英雄及其主观感情,是唯物史观;“英雄造时势”是指英雄对社会的影响,它是一种意识,体现了唯心史观。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认为,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过分地夸大了英雄的作用。因此,“英雄造时势”和“时势造英雄”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主要分歧。故本题选BCD。

17.【答案】ABD。

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本题选ABD。

18.【答案】AD。

解析:A项当选,C项不选。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两者不是同等重要、平行发展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比自然属性更重要。

B项不选。实践是人的特殊生命形式,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进行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B项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意思不符。

D项当选。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为人。题干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肯定了这一点。

故本题选AD。

19.【答案】CD。

解析:A项不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演进。

B项不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构成并得以实现的,人的活动也不能超越历史发展规律。

C项当选。历史发展总是由个人活动汇聚成一个总体的结果,个人活动是这总体结果的一部分,体现了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

D项当选。“个人活动……融合为一个总平均数、总的合力,产生一个特定的历史结果”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是历史的“作者”;这个历史结果是“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个人只是其中一部分,这反映了人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故本题选CD。

20.【答案】BD。

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项符合题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题干中“昨天的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表明我们应着眼未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发展。

C项不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进步的推动者,但不能说“每个人都是历史的推动者”。反动的历史人物阻碍历史前进,不是历史的推动者。

D项符合题意。“时代是出卷人”,是指社会发展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需要全体党员来解答;“人民是阅卷人”,警示我们必须把人民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故本题选BD。

三、判断题

21.【答案】B。

解析: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包括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等。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而非标准。故本题判断错误。

22.【答案】B。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与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是一致的。故本题判断错误。

23.【答案】A。

解析:社会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虽然无数的人参与了历史的活动,但历史的发展绝不是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其内在的必然性决定的,即历史按照参与历史活动的无数个别人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的方向发展。因此,社会历史的特殊性不仅没有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反而肯定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故本题判断正确。

24.【答案】A。

解析: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量变过程中。故本题判断正确。

25.【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前提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本质上区别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个人。故本题判断正确。

26.【答案】A。

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故本题判断正确。

27.【答案】A。

解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体现。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追求自身发展的历史。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看成是社会进步的目的本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各种观念的基础。故本题判断正确。

28.【答案】A。

解析: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生产工具的状况,这是因为生产工具标志着人们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是人类所达到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标志。生产工具的水平是人类劳动力水平的“测量器”。故本题判断正确。

29.【答案】A。

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故本题判断正确。

30.【答案】A。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进入新时代,我国积极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方面机构职能优化、逐步规范,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变革的要求。故本题判断正确。

(责任编辑:雷炜)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杨松
行测理科

中公骨干,九年教学经验

石惠胜
申论

深耕申论10年,金句御姐

梁春玮
行测理科

深耕数资13年,方法技巧多

尚迎春
面试

经验丰富,重点突出,面试明师

刘婉婷
面试

深耕面试8年,霸气正能量

刘嘉宁
判断推理

深耕判断10年,人美实力强

车轩
行测理科

骨干师资,8年教学经验

李艳
面试

聚焦学员,6年面试深耕经验

杨松
行测理科

中公骨干,九年教学经验

石惠胜
申论

深耕申论10年,金句御姐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即日起,享受会员权益

  • 终身卡¥122
  • 年卡¥42
  • 月卡¥39.9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会员免费
  2. 会员优惠
  3. 专属顾问
  4. 专业团队
  5. 专属优惠
  6. 前沿分析
  7. 职业规划
  8. 就业指导
  9. 福利活动
  10. 会员售后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