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题特训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联系与发展】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真 题特训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联系与发展】

联系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故本题选C。

2.【答案】C。

解析:A、B两项不选,C项当选。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因此,侧重于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D项不选。宇宙是由大量可以永动的基本粒子构成的,光粒子和物质粒子只不过是永动的基本粒子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或者说是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这些永动的基本粒子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就不同的运动形式或不同的存在状态发生相互转变,而且在转变过程中,始终维持着粒子与动的性质不变。这就是宇宙守恒定律。

故本题选C。

3.【答案】C。

解析:A项表述错误。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两者联系密切,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

B项表述错误。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比个性更深刻、更抽象,个性比共性更具体、更丰富。

C项表述正确。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

D项表述错误。真理是指人们关于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真理的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故本题选C。

4.【答案】D。

解析:A、B、C三项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D项不属于。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第二,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属于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表现。

故本题选D。

5.【答案】D。

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故本题选D。

6.【答案】B。

解析:矛盾既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又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故本题选B。

7.【答案】D。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故本题选D。

8.【答案】A。

解析:A项当选,B项不选。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守住自己的底线。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临界点,必然引起质变。“底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守住底线”就是守住现有条件下不可逾越的界限,不越过事物质变的临界点,不转变为质变。

C、D两项不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每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一般来说,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会互相转化。但是题干中的表述与矛盾无关。

故本题选A。

9.【答案】D。

解析:①说法正确。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②说法错误。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维持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使其灭亡的方面,即促使一事物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两者有明确区别。

③说法错误。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④说法正确。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但这是有条件的。

故本题选D。

10.【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正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决定了自然、社会各种事物的存在,推动了一切事物的发展。辩证法肯定了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故本题选B。

11.【答案】B。

解析:该句意思是:天下总的发展趋势是,分裂的时间长了,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统一;统一的时间长了,到一定时候又会出现分裂。

A项不选。该句体现了“分”与“合”作为矛盾的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但是,题干要求选出体现这句话未必准确的选项,也就否定了A项。

B项当选。该句是以时间为依据来判断天下大势,但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相互作用,并不是以时间的长短为转移。

C项不选。事物的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次要矛盾,但题干没有体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

D项不选。题干认为,事物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的“分—合—分”的这种转化趋势不一定准确,因为事物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出现质变的条件达不到,时间再长,也不会出现转化。但是题干没有提及条件,只强调了时间。

故本题选B。

12.【答案】A。

解析:A项当选。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为转移。

B项不选。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C项不选。联系具有多样性。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D项不选。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这一范畴是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故本题选A。

13.【答案】B。

解析:A项不选。“物生有两,相反相成”意为每个事物都有相反的两面,这两面对立而又统一,体现了矛盾的观点。

B项当选。“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意为挫去其锋锐,消除其纷扰,调和其光辉,使它与尘世混为一体。其强调的是没有了私欲,自然就不会与人发生纠纷,体现出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没有体现矛盾的观点。

C项不选。“尚和去同”强调矛盾的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基础,矛盾双方要在同一性的基础上进行相互转化。“执两用中”是指把握好分寸,掌握适当的程度,这体现的是把握好度的分寸。两,是指“过分”与“不及”这两端。

D项不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为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则无法发展、继续。其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故本题选B。

14.【答案】A。

解析:A项当选。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因此,社会的正能量需要每个人的微能量的贡献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

B项不选。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迂回的、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

C项不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分清主次矛盾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坚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

D项不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故本题选A。

15.【答案】A。

解析:A项符合题意。“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强调有的需求无法兼顾,只能选择需要。

B项不符合题意。该项说法过于,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的需要可以兼顾。

C项不符合题意。“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只是根据需要的选择不同,并非把人的需要进行高低层次划分。

D项不符合题意。需要层次和思想境界没有必然联系,不能简单地说需要层次高就是思想境界高,而且题干并未涉及思想境界高低的内容。

故本题选A。

16.【答案】C。

解析:A、B两项不选。异因同果是指不同的原因造成相同的结果;同因异果是指在不同的条件下,相同的原因却造成了不同的结果。这两项与题意均不符。

C项当选,D项不选。教学质量的高低属于一个结果,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属于多种原因,属于多因一果。

故本题选C。

17.【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事物、任何关系、任何过程都具有必然和偶然的双重属性。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纯粹的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在种种偶然性的过程中都包含着必然的东西,没有纯粹的偶然性。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必然性,又不忽视偶然性。故本题选C。

18.【答案】D。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矛盾,各矛盾所处地位和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居于主要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是次要矛盾。

A、B、C三项不选。“七寸”“牛鼻子”“王”都是关键、重点的意思,也就是主要矛盾。

D项当选。“是药三分毒”的意思是所有药都或多或少有副作用,体现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体现主要矛盾的内容。

故本题选D。

19.【答案】C。

解析:辩证否定观的具体内容包括: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故本题选C。

20.【答案】B。

解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更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小事上养成好习惯进行量的积累,才会发生大事上表现出众的质变。故本题选B。

21.【答案】C。

解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凡事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生搬硬套。

A、D两项不选。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照搬”“借鉴全部……经验”都未体现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项不选。“顺其自然,不采取任何防御手段”属于一种消极的处理方式,也未体现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项当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本地特点制定防御方案”体现了尊重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地制定解决方案。

故本题选C。

22.【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协调城市景观风貌”“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体现了要把握全局,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真理、联系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故本题选B。

23.【答案】D。

解析:A项不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因此,A项说法不准确。

B项不选。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各部分以不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整体的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的说法不准确。

C项不选。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地位,因此,办事情要从整体出发,统筹全局。但材料强调的是关键部分对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当选。事物的结构或者排列顺序会对事物的性质产生影响。有时,关键的部分会对整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中的那部分人虽然只占据总体的20%,却是组织中的关键部分,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体现了办事情要发挥关键部分的作用。

故本题选D。

24.【答案】D。

解析:A、B两项不选。唯物辩证法指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A、B两项都强调了部分的重要性,而题干论述的是部分互相割裂,没有形成良好的整体而带来的副作用,强调的是整体的重要性。

C项不选。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各部分以不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D项当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这要求我们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注重系统的优化。题干中,各部门互相割裂,成为“行政孤岛”,没有构成有效、统一的整体,说明管理缺乏整体性,警示管理者要立足整体,注重系统的优化。

故本题选D。

25.【答案】A。

解析:A项当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关键少数”一般是指事物最关键、最精华的部分。题干中“所有党员”和“领导干部”是两点,抓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是重点,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B、C两项不选。没有“两点论与全面论的统一”的说法,也没有“整体论与个别论的统一”的说法。

D项不选。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实践是主客观矛盾统一的基础。题干没有体现实践与矛盾的关系。

故本题选A。

26.【答案】A。

解析:A项当选。普遍联系就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存在,都同周围其他的事物联系着。题干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强调的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而不是后退的,强调事物是发展的。

B项不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选项说法正确,但是题干未涉及。

C项不选。认识对于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起到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社会实践活动起到阻碍作用。选项说法正确,但是题干未涉及。

D项不选。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选项说法正确,但是题干未涉及。

故本题选A。

27.【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对立体现在双方的相互排斥上,统一体现在双方的相互依存上,且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师生双方教学相长,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哲理。故本题选B。

28.【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普遍性是从特殊性当中总结出来的共性,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题干中“个别单位的个别人员、个别事件”指的是每个个体,即矛盾的特殊性;“普遍的指导”即矛盾的普遍性。之所以要从个别单位的个别人员和个别事件中获得经验再作普遍的指导,是因为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故本题选B。

29.【答案】B。

解析:A项不选。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题干没有体现事物的内部矛盾,该项不符合题意。

B项当选。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它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题干中“我们国家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由此可见,题干体现的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项不选。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题干没有体现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该项不符合题意。

D项不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一个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是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但题干没有体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该项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0.【答案】B。

解析:A项无法解释。内容与形式是一对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内容是事物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这些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该项无法解释题干内容。

B项可以解释。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一对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向的东西。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是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本质与现象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都有本质与现象两个方面。题干中孙悟空和六耳猕猴长得一模一样是其外在表现,真正的孙悟空不会打伤唐僧并偷走行李是其本质,体现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C项无法解释。偶然性表明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偶然性产生于客观事物的外在条件或非本质的原因。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并起着不同的作用。该项无法解释题干内容。

D项无法解释。可能与现实是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某种潜在发展趋势怎样转化为现实的一对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可能指事物内部潜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是已实际存在的事物。该项无法解释题干内容。

故本题选B。

31.【答案】D。

解析:A项不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题干强调的是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没有着重体现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

B项不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引起质变,并非一定会引起质变。

C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实事求是、客观规律的内容。

D项当选。“打铁必须自身硬”强调了自身素质能力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故本题选D。

32.【答案】B。

解析: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整体是由各部分有序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的功能不是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其功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各部分的功能,而且取决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的时候,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组成整体的时候,整体功能反而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题干没有体现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

B项符合题意。整体与部分在功能上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题干中“任何一个零件都不具备电脑的功能”体现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故本题选B。

33.【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不选。题干未涉及矛盾、量变质变和动力的观点。

D项当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表明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的联系,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鲜活实践,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故本题选D。

34.【答案】B。

解析:A项不选。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B项当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结合题干的表述,千百年来,人类梦想着和平,但战争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过程的始终,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项不选。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的。此项说法正确,但不是题干所强调的。

D项不选。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故本题选B。

35.【答案】C。

解析: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②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阶段,处于被支配地位。另一方面,整体与部分又相互联系:①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将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题干中,人是一个整体,手是人体的一部分,手一旦离开了人体,就会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和功能。故本题选C。

36.【答案】B。

解析:A项不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题干未体现矛盾的特殊性。

B项当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题干中,地方官员声称当地没有任何矛盾,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

C项不选。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题干未体现矛盾的斗争性。

D项不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题干未体现矛盾的同一性。

故本题选B。

37.【答案】C。

解析:A项不选。实践证明,农民群众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力量。乡村振兴,重在行动,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该项夸大了创新思维的作用。

B项不选。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因而每个人要实现人生价值都离不开他人和社会。

C项当选。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所引起的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量变是事物本身的逐渐发展,是量的增加;质变是这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归雁经济”遍布城乡是量变,“雁阵效应”是质变,由“归雁”到“雁阵”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

D项不选。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影响的。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题干未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故本题选C。

38.【答案】B。

解析:A项理解错误。直接联系是在时间、空间和层次上比较接近的事物、要素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并不能都存在直接联系。该项理解有误。

B项理解正确。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它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题干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正体现了这一点。

C项理解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之间的新联系。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只通过意识活动,人们并不能与他人建立起联系。该项说法有误。

D项理解错误。“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而不是主观世界。其与题干不符。

故本题选B。

39.【答案】C。

解析:整体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各个部分,部分的发展对事物整体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强调关键部分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要重视局部,实现系统功能优化。故本题选C。

40.【答案】B。

解析:A项不选。联系具有多样性是指不同的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联系,联系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题干未体现联系的多样性。

B项当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激流险滩”体现的便是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C项不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必然也是客观存在的。题干未体现运动的客观性。

D项不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派生、附属,意识不具有主导性。

故本题选B。

41.【答案】C。

解析:A项不选。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题干没有体现事物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

B项不选。运动是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题干没有体现物质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C项当选。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所以,现今的资源和环境状况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题干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哲学原理。

D项不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题干没有体现人的主观意志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影响。

故本题选C。

42.【答案】A。

解析:A项符合题意。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一次性物品的大量使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说明生产活动与资源、生态环境有联系,这说明了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B项不符合题意。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人为的。

C项不符合题意。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D项不符合题意。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故本题选A。

43.【答案】D。

解析:A项不选。该项本身说法错误,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项不选。该项本身说法错误,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们理性认识的产物。

C项不选。该项本身说法错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但不能“任意地”建立新的联系。

D项当选。材料中“义乌的小商品贸易数据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区域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甚至有人利用义乌指数了国外总统选举的结果”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故本题选D。

44.【答案】B。

解析:A项不选。所谓历史,一是指认识对象本身的发展史,二是指人们对认识对象的认识过程的发展史。所谓逻辑,是指理性思维以概念、范畴等思维形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再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指主观的逻辑要以客观的历史为基础和内容。题干未体现这一哲学道理。

B项当选。“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改革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说明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题干中的两句话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项不选。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的发展中起支配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题干未体现这一哲学道理。

D项不选。矛盾即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题干未体现这一哲学道理。

故本题选B。

45.【答案】A。

解析:A项当选。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题干中句子意思是:名义不正,那么言行道理就行不通;言行道理行不通,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那么礼仪和乐就不能兴盛;礼仪和乐不能兴盛,法律就不能公平地适用;法律不能公平适用,百姓就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是非不分,不知道该从哪里改进。这与题意相符。

B项不选。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普遍存在于因果联系中。“因果循环”的说法错误。

C项不选。“因果联系是对先天知性的概括总结”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因果关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D项不选。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没有什么区别”的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二、多项选择题

46.【答案】BC。

解析:A项说法错误。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克服原有事物中陈旧的、消极的因素,保留原有事物中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因素。

B项说法正确。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

C项说法正确。事物内部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促使其自身消亡的因素。

D项说法错误。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因此,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故本题选BC。

47.【答案】ABD。

解析: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指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故本题选ABD。

48.【答案】AB。

解析:A项当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可认知、可利用的。题干中“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体现了规律是可认知、可利用的。

B项当选。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即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沙的联系和整体性,做到了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分析问题。

C项不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以点带面”中的“点”即具体、个别,体现的是特殊性;“面”是一般,体现的是普遍性。这一工作方法体现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而“逐个破解”是指针对具体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体现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逐个破解”的方法。

D项不选。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问题导向。

故本题选AB。

49.【答案】BC。

解析:A项不选。“通过补短板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整体功能”在题干中并未体现。

B项当选。“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发展模式和水平不尽相同”体现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立足现实,注意分析和把握各地区的有利条件。

C项当选。题干中“不同地区发展模式和水平不尽相同”“需要立足现实”,说明我们要注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从各地区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各地区特有的实际情况。

D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应针对每个地区采取不同的发展方式,并不是从本地区特殊情况中寻找普遍性的发展方式。

故本题选BC。

50.【答案】ABC。

解析:A项当选。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双循环绝不是互相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普遍联系。

B项当选。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它通过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强调了内因的重要性,是经济发展的根据;国际大循环是外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现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项当选。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体现了重点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体现了两点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既要平衡兼顾双循环,防止顾此失彼;又要突出内循环这一重点,以内循环带动双循环的整体向前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D项不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该观点说法正确,但是题干并未体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故本题选ABC。

三、判断题

51.【答案】B。

解析:这句话出自张澍的《姓氏寻源》,意思是耸入云霄的树木,一定有它的根基;环绕山陵的洪水,一定有它的源头,泛指一切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形而上学强调片面、孤立地看待事物,题干中的这句话不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故本题判断错误。

52.【答案】A。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故本题判断正确。

53.【答案】B。

解析: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和发展。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可以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故本题判断错误。

54.【答案】A。

解析: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我们解决“两难”问题的有效方法。故本题判断正确。

55.【答案】B。

解析: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故本题判断错误。

56.【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因此,微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就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但并非任何微小的变化都会对事物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故本题判断错误。

57.【答案】B。

解析:事物的度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故本题判断错误。

58.【答案】B。

解析:“贪婪”的意思是渴望而不知满足,在这里指人类无限度地向地球索取。“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启示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坚持适度原则。故本题判断错误。

59.【答案】A。

解析: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学习国学经典不能拘泥于原著符合辩证否定观的要求。故本题判断正确。

60.【答案】B。

解析: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故本题判断错误。

(责任编辑:雷炜)

全国事业单位招聘考试2025全国事业单位综合岗
网校师资
杨松
行测理科

中公骨干,九年教学经验

石惠胜
申论

深耕申论10年,金句御姐

梁春玮
行测理科

深耕数资13年,方法技巧多

尚迎春
面试

经验丰富,重点突出,面试明师

刘婉婷
面试

深耕面试8年,霸气正能量

刘嘉宁
判断推理

深耕判断10年,人美实力强

车轩
行测理科

骨干师资,8年教学经验

李艳
面试

聚焦学员,6年面试深耕经验

杨松
行测理科

中公骨干,九年教学经验

石惠胜
申论

深耕申论10年,金句御姐

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考试三支一扶jd文职国企医疗招聘/医药护资格公检法基层服务银行/农商行军人考试新职业/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副业兼职/理财/软技能学历提升/考研语言/建工财会经济
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考试三支一扶jd文职国企医疗招聘/医药护资格公检法基层服务银行/农商行军人考试新职业/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副业兼职/理财/软技能学历提升/考研语言/建工财会经济
事业单位综合类事业单位医疗类事业单位教育类
更多0
会员免费专区

2024年陕西买一赠一课程(银行春招)

免费
¥ 0.01

2025年北京事业单位OAO“事·政”多维能力笔试创新班

0起
¥ 0.1起

2024年陕西买一赠一课程(事业单位)

免费
¥ 0.01

2024年湖南省事业单位综合岗公基写作考点梳理班

免费
¥ 1.1
查看更多
会员特惠专区

2025年安徽事业单位联考面试gao分专享

78
¥ 200

2025年事业单位综合岗题海班-计算机-综合岗

958
¥ 1080

2025年事业单位综合岗题海班-管理专业知识

658
¥ 780

2025年事业单位综合岗题海班-法律专业知识

958
¥ 1080
查看更多

即日起,享受会员权益

  • 终身卡¥122
  • 年卡¥42
  • 月卡¥39.9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会员免费
  2. 会员优惠
  3. 专属顾问
  4. 专业团队
  5. 专属优惠
  6. 前沿分析
  7. 职业规划
  8. 就业指导
  9. 福利活动
  10. 会员售后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