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郑和下西洋
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历史上规模的一系列海上探险中,中国古代规模、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就是郑和下西洋。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海岸线较长,沿海地区生活的人民也很多,对海洋充满求知。当时的中国可以是世界强国,有领先的经济实力和造船技术。历史封建王朝中,应该没有一个帝王不想让自己的威望传广海外。当然,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史书中有多种说法。其中《明史·郑和传》中是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大明威德。之所以会寻找建文帝,是源于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把自己的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运用一系列政策削减藩王的势力。之后燕王朱棣带兵反抗,战争经历了四年,在这个过程中建文帝朱允炆行踪不明,后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因此他命令郑和在下西洋的同时,顺便在南方各国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次郑和下西洋都会携带着本国大量的金银财宝以及价值不菲的工艺品,而各个小国也会进献当地的珍奇动物。比如在第四次,麻林国等国使者向明廷进献“麒麟”,此“麒麟”被认为可能是长颈鹿,显示出郑和使团对东非沿岸国家所进行的访问取得了圆满的。第五次下西洋的时候,带回来17个国家的使节。在第六次下西洋的时候,竟然有16个国家的使节共1200多人跟随他回到中国等一系列事件。
郑和下西洋影响较深。政治上,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非侵略性的政治体系。当时的船队展示出了军事优势,同时又有经济上的刺激,也扩大了当时明朝的朝贡体系规模。经济上,开拓了海外贸易。而且下西洋不单单是在输出当时我国的技术,同时也在吸收国外的技术,因此对我国国内手工业生产起到促进的作用。文化上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也留下了介绍沿岸国家、地区情况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图。例如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传播,中国佛教在海外的传播。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责任编辑:李明)
- 2025四川宜宾市屏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第一次招聘临聘人员3人公告
- 2025广东省事业单位集中招聘高校毕业生(清远市佛冈县)资格审核公告
- 2025广东省林业局所属事业单位集中招聘高校毕业生参加面试人员名单公告
- 2025广东中山市水务局所属事业单位集中招聘高校毕业生面试有关事项的公告
- 2025广东省事业单位集中招聘高校毕业生清远考区(清城区)面试对象资格审核通知
- 2025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集中招聘高校毕业生面试公告
- 2025年上半年四川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考核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资格审核进入笔试人员名单公告
- 2025年监利市总工会公开招聘3名工会协理员公告
- 2025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单位招聘递补进入面试人员名单(第二批)
- 2025中国民用航空局审计中心招聘拟聘用人员公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