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河北省考大纲在哪里看
2024河北省考大纲在哪里看?目前2024河北公务员考试大纲尚未发布,从往年来看,考试大纲一般在公告发布之后,河北中公教育根据往年大纲发布时间推测可能在2024年2月份左右公布,具体信息考生可密切关注河北省公务员考试专题网站,网址:http://www.hebgwyks.gov.cn/,河北中公教育建议有意向的考生要收藏此网站,以便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历年河北公务员考试大纲 | |
---|---|
2023 | 2023河北公务员考试大纲汇总 |
2022 | 2022河北公务员考试大纲汇总 |
2021 | 2021河北公务员考试大纲汇总 |
2020 | 2020河北公务员考试大纲汇总 |
推荐阅读>>>省考申论备考要先了解这三个方面
一、材料特征明显。
一是材料倾向基层。申论材料来源于基层,大多都是案例型材料,材料描述比较口语化,因此对于要点提炼来说,比较困难;二是材料倾向正能量。申论材料的选择,主要考查正面的案例,侧重考查乡村振兴中,乡村取得的成就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三是材料选取深刻。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户人命运的变化照映着整个国家的沧桑巨变。2019年赵家村的变化即是以点见面,从中可以看出整个案例,都是当前社会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小点。
二、要点口语琐碎。
无论是永济村致富史中的张一雁的鼓励,还是村民喜与盼中老姚和小冯的期盼;无论是基层干部“忍不住流下眼泪”因素中王干事的“吐槽”,还是网店村健康发展小张的经历……近几年来看,材料案例化是大势所趋,也就造成了要点是口语化的、答案是琐碎的。因此,既要熟悉从口语化材料中提炼要点,也要主动揣摩材料的深意。既要找准作答对象,明确所找的要点,也要积极找点,多写多而不同的关键词。
三、备考全面充分。
省考试注重创新、大胆求变,虽说不太可能像江苏省考讲EDG夺冠,但是题型的变化、题干问法的创新还是非常可能出现,这也就需要考生做好的备考。一是要主动去做做国考、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等省份的申论试题;二是要积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看官方主流媒体和学习强国,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三是要树立公务员思维,以公务员的角度出发完成题目;四是勤练字,处理好各种细节。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党员干部引用“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句名言,希望党员干部能够注重细节,培养大德。在公务员考试中,任何的短板都可能导致与失之交臂,尤其是在当前公务员考试竞争压力增加的情况下,一定要了解、夯实各方面根基。“行百里者,半九十。”各位小伙伴一定要戒骄戒躁,努力前行,考生不负申论,申论定不负考生。
热点练习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对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出新的明确要求。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T公司携手打造《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公益项目,通过邀请各个领域的顶尖“大师”,为青少年科普科学知识、分享成长故事,以前辈科学家的光芒,点燃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让大师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明星”。通过科普知识的学习,科学精神在青少年的心中扎根。有助于推动“青少年模式”整体升级,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促进全新的青少年网络健康环境的形成,从而发挥互联网在青少年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问题:参考给定资料,请以“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为话题,结合实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合理,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2)结合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字数 800-1000 字。
参考答案
普及科学知识 培养科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到与科技创新同等的位置上。”总书记的讲话明确指出了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为科普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应加大普及科学知识的力度,全力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
随着我国全力推动创新发展,科普事业整体蓬勃向上、科普基础设施完善,10年来累计服务线下公众超8.5亿人次,200万名科技工作者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加大优质科学资源的供给,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仍然有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残余:恋爱查星座、买房看风水、养生学气功......究其原因是对科学知识不熟悉,没有养成科学精神,说到底,科学素养的,既离不开科学知识,更离不开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基础。近期以“喜迎党的二十大,科普向未来”为主题的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全国科普日将围绕聚焦重点领域、面向基层所需、服务创新发展和促进素质,广泛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在活动中,青少年群体通过生活中常见物品,做出简单的科学实验,了解常见科学现象,从而养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品质,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由此显现。科学精神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科学知识的普及方能点燃兴趣的火花,进而引导人民相信科学、热爱科学。
培养科学精神是普及科学知识的目标。所谓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理性怀疑的精神,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都应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依靠科学来寻求解决办法。而要形成科学精神,就必须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新冠疫情暴发伊始,网上谣传的各种骇人听闻的预防手段竟让部分群众深信不疑,“饮酒杀病毒”导致群众酒精中毒也并非个例,看似啼笑皆非的案例背后是民众科学素养的不足,也反映出科普工作尚有不足,仍需持续推进,只有加大科普工作才能培养群众科学精神。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国要想真正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就需培育全民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用科学精神铸就辉煌,这一路虽任重道远,却始终步伐坚定向前!
(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