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之毛毛虫效应
心理学效应之毛毛虫效应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都会因循守旧,会下意识地重复原有的思考过程和行为方式。所以,人们在思维上固有的惯性也就慢慢形成,今后在面对任何问题时,这些人也都是按照原有的思路去思考,而不愿意换个角度、转个方向去思考,这其实是种“毛毛虫效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究它。
一、理论来源
美国约翰·法伯是法国的心理学家,他曾经做过一个家喻户晓的实验,也可以称之为“毛毛虫实验”。他首先将许多毛毛虫都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并且使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同时他又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食物在花盆非常近的地方。然后,毛毛虫就开始绕着花盆的边缘一个跟着一个,一圈一圈地走,就这样,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但是这些毛毛虫依然没有改变行动轨迹,它们依然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这样一连不停地转了七天七夜以后,毛毛虫们最终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在做这个实验之前,约翰·法伯曾经设想:也许这些毛毛虫很快就会厌倦单调而乏味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其实,这是因为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才导致产生现在的悲剧。毛毛虫虽然付出了生命,但却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事实上,假如在这群毛毛虫当中,有一个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免最后死亡。后来,科学家把这种习惯称为“跟随者”的习惯,也就是指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而行走的习惯,而后又把因“跟随者”习惯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二、启发意义
当我们知道了毛毛虫效应后,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首先,要努力反省自我,以摆脱惯性思维的影响。惯性思维会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式,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会使个体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快速解决问题。但是,倘若情境发生变化,惯性思维就会妨碍个体采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成为一种消极思维,束缚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为此,个体若想避免自己陷于惯性思维的影响,就要在平时遇到问题时多加思考,而不是习惯性地全盘接受。
其次,要学会跨界思维。所谓跨界思维,就是能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及时进行思维模式的转变,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融会贯通地解决问题,建立多元化思考的习惯。为此,在日常生活中,不要一味地埋头苦干,要学着停下来思考、反思,从而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
三、小试牛刀
把盲目跟从习惯和思维惯性而做出反应导致失败结果的现象称为( )。
A.毛毛虫效应 B.德西效应 C.霍桑效应 D.巴纳姆效应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题干描述的正是毛毛虫效应。德西效应指的是外部动机使用不当,会削弱内部动机。霍桑效是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人们总是容易相信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因此答案是A。
(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