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模拟试题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1.【答案】C。解析: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学,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学,而不要压抑学生的个性,要启发开拓学生的思路,而不要代替学生下结论。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A选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发展。B选项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D选项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故此题选C。

2.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对杜威教育思想吸取和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请问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

A.生活即教育 B.社会及学校 C.教育即生活 D.学校即社会

2.【答案】AB。解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贯穿始终,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在陶行知的教育生涯中,生活即教育是他毕生所追求的。B、C选项是杜威提出的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故此题选AB。

3.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答案】C。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1)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而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道德意志。故此题选C。

4.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4.【答案】B。解析:体谅模式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主要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道德教育重在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A选项认知模式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主要主张: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C选项社会模仿模式代表人物:班杜拉。主要主张: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故此题选B。

5.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5.【答案】C。解析:原型操作就是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这在加里培林理论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A选项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B选项操作定向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D选项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实践方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在的、简缩形式的过程。原型内化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故此题C。

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用简单粗暴、讽刺挖苦的做法来处理问题就违反了( )。

A.知行统一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正面教育积极疏导 D.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6.【答案】C。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要求教师(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A选项知行统一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B选项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APD选项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是指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因此答案选C。

7.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7.【答案】C。解析: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A选项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B选项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D选项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故此题选C。

8.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

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 B.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

C.概念学习和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8.【答案】B。解析:从学习性质与形式来说,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故此题选B。

9.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

A.学习动机 B.自我内驱力

C.认知驱动力 D.附属内驱力

9.【答案】C。解析: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这种内驱力,一般说来,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自我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自我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一样,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自我内驱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外部的动机;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外部的动机。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故此题选C。

10.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 )。

A.实施素质教育 B.加快普及高中教育

C.普及学前教育 C.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0.【答案】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故此题选A。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是每个教师的( )。

A.权利 B.义务 C.责任 D.使命

11.【答案】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故此题选A。

12.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属于校园文化中的( )文化。

A.物质 B.制度 C.精神 D.学生

12.【答案】C。解析:选项A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又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①环境文化:校园在校园建筑、校园标识、校容校貌、校园绿化、教育教学场所、校园环境卫生等,即自然因素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教育理念。②设施文化: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设施;选项B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校园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它包括教育方针政策、校园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取向、典礼仪式、节日活动、公共关系、文化传播等;选项C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层次。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消散。选项D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氛围、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故此题选C。

13.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3.【答案】D。解析:选项A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的发展过程。选项B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选项C不平衡性是指①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②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选项D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故此题选D。

14.“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的说法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 )。

A.连续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14.【答案】C。解析:选项A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这个特点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选项B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选项C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2)教学方法上的更新。为了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或改革。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在教学方法上调整、改进、创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体现了教学方法上的更新,体现了劳动的创造性。选项D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故此题选C。

15.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

A.壬戌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寅学制

15.【答案】A。解析:壬戌学制是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主要特点:①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②若干措施注意根据地方实际需要,不作硬性规定。③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和补习教育。④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⑤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故此题选A。

1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论的提出者是( )。

A.陈嘉庚 B.蔡元培 C.张宗麟 D.杨贤江

16.【答案】B。解析:选项A陈嘉庚是的爱国华侨领 袖、企业家、教育家,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选项B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选项C张宗麟协助陈鹤琴创办我国第一所幼稚教育实验中心--鼓楼幼稚园,成为中国第一个男性幼稚教师。选项D中国的杨贤江(化名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故此题选B。

17.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求,以此来确定教育目的,这一观点被称之为( )。

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17.【答案】B。解析:选项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张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选项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因此,要倡导民族主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该观点强调社会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即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目标;选项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就是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宗教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将教育为神学服务、以神压抑人道推到了极端的地步。选项D教育无目的论由杜威提出来的。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基于这样的教育目的观,杜威倡导儿童“在做中学”,不仅使儿童有兴趣,而且能调动儿童的学习自主性。故此题选B。

18.以下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说法错误的是( )。

A.实行国家、地方两级课程管理

B.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C.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D.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18.【答案】A。解析: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故此题选A。

19.“跳一跳,摘桃子”是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 )。

A.难度适中 B.便于检测

C.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 D.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合

19.【答案】A。解析: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也可以理解为,最近发展区的任务是儿童尚未学会,但在特定时候能够学会的任务。一些教育者用“可教时刻”来描述这种情形,即某个儿童或者某组儿童正处于接受某种概念的准备状态。维果斯基进一步认为,在个体具有更高一级的心理机能之前,这种机能通常存在于个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跳一跳,摘桃子”正是指教学要注重最近发展区,要难度适中。因此题选A。

20.教师运用谈话法的关键是( )。

A.精心设问,提好问题 B.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C.指导好讨论过程 D.及时总结讨论结果

20.【答案】A。解析: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运用谈话法,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谈话法的前提。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做好提问准备。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由此得出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运用谈话法的关键是要精心设问,提好问题。故此题选A。

2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

A.心理模仿 B.生物本能 C.人的理性 D.生产劳动

21.【答案】D。解析: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源自恩格斯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即教育源自生产劳动,故选择D项。心理起源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和人的生存本能。故此题选D。。

2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环境

C.学校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22.【答案】B。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意思是,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因素中,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其次,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最后,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故此题选B。

23.我国颁布且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学制

23.【答案】B。解析: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清政府出台,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它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壬寅学制是第一个颁布但未实施的学制。故此题选B。

24.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多尔 C.布拉梅尔德 D.奈勒

24.【答案】C。解析: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关注的重点: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这种理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强调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布拉梅尔德认为,课程乃是实现未来社会变化的运载工具,所以普通教育或整体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使课程结构具有意义的统一性”;而且,他主张人类的任务和目标乃是要统一到社会改造的意义上来。而A项杜威是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代表,B项是后现代课程代表,D项是存在主义代表。故此题选C。

25.国家对于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进度做出规定的指导性的文件称为( )。

A.教学计划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程标准

25.【答案】D。解析: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而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故此题选D。

26.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指的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内容 D.教学大纲

26.【答案】A。解析: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而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于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进度做出规定的指导性的文件。故此题选A。

27.记忆容量在2-7个项目的记忆是( )。

A.瞬间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感觉记忆

2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分类。记忆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A选项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记忆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会超过4-5秒。如此短暂的信息,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消失,若得以加工,就转入短时记忆;容量较大:一般来说,凡是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能被登记,其记忆容量很大,以图像记忆为例,记忆容量为9-20个比特;形象鲜明:C选项长时记忆指的是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其编码方式有两种,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即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以意义编码为主;D选项直接排除。故此题选B。

2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映了杜甫当时的( )。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2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绪状态的类型。情绪状态分为激情,心境以及应激。A选项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选项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心境的特点:弥散性和长期性。1.弥散性: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2.长期性: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C选项并不是情绪的类型,故排除;D选项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题干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现的是当时杜甫忧心伤感的情绪反映的是一种心境。故此题选B。

29.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指的是(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2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印象形成。A选项首因效应也叫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B选项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偏差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在与熟悉的人交往时,近因效应更为明显;C选项“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所谓“一俊遮百丑”以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电视上名人广告,往往就是在采用这个社会心理原理。晕轮效应的主要特征是“以偏概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D选项社会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类于某一类,进而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故此题选D。

30.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征是( )。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3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特点:指向性指的是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应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和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注意的对象得到比较清晰和明晰的反应。A选项指向性与选择性,其中指向性属于注意的特点,选择性是注意的功能;B选项指向性与集中性,都属于注意的特点;C选项指向性与分散性,其中指向性属于注意的特点,分散性不是;D选项集中性与紧张性,集中性属于注意的特点,紧张性并不是注意的特点,故排除。故此题选B。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31.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 )。

A.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

B.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C.建立学习型社会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1.【答案】ABD。解析: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①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②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点;④坚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故此题选ABD。

32.学生本质属性的内涵包括( )。

A.学生具有思想与情感 B.学生具有与成人相同的身心特点

C.学生有获得教育与关爱的需要 D.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32.【答案】ACD。解析:学生的本质属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因此,学生首先是人,学生是能动的个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表现在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故此题选ACD。

3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 )。

A.冯特 B.华生 C.罗杰斯 D.马斯洛

33.【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A选项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也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冯特所著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B选项华生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的兴起被称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也称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直接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法进行客观研究;C选项罗杰斯和D选项罗杰斯和,马斯洛都属于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独立于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主义理论的“第三力量”),此题选CD。

34.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 )。

A.需要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34.【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包括能力和人格(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系统)。A选项需要是指人体和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个性倾向性;B选项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通常称之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叫气质;C选项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具有独特性,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他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D选项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故此题选BCD项。

35.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

A.认知性 B.变通性 C.流畅性 D.独特性

35.【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A选项认知性属于干扰选项;B选项变通性也称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C选项流畅性是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D选项独创性是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故此题选BCD。

36.知觉的特性有选择性、理解性、( )。

A.整体性 B.稳定性 C.恒常性 D.对比性

36.【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特性。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A选项整体性指的是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B选项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C选项恒常性指的是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D选项对比性属于干扰选项。故此题选AC。

37.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它主要有( )。

A.制订学习计划 B.监控

C.调节策略 D.反馈策略

37.【答案】ABC。解析:所谓元认知策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策略,也就是说,个体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及其情感体验。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人们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1)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目标,在进行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进一步明确认知目标、确定认知过程和环节、预计认知结果、选择认知策略并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材料、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等。(2)监视策略是一种常用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中,根据认知目标反省和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是否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3)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果发现问题、遇到困难或偏离目标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调节策略能帮助小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补救理解上的不足。故此题选ABC。

38.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要素指( )。

A.学生、教师 B.教学内容

C.教学媒体 D.教学环境

38.【答案】ABCD。解析:教育心理学五要素1.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差异等。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在学生这一要素中,无论群体差异还是个体差异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2.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3.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课程;4.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等。故此题选ABCD。

39.中国教师的资格条件须包括以下要件( )。

A.必须是中国公民

B.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C.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D.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E.体格达标

39.【答案】ABCD。解析:《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故此题选ABCD。

40.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有( )。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E.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40.【答案】ABCDE。解析: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网络成瘾等。焦虑症的表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作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抑郁症的含义: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着严重的焦虑症。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景的最先反应,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景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强迫症的含义: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恐怖症的含义: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人格障碍的含义: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故此题选ABCDE。

解析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