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白皮书(中学历史)答案及解析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白皮书(中学历史)答案及解析

中学历史教师资格笔试备考指导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惟殷先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是商朝,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甲骨文,因此文字应该是甲骨文,C项符合题意;金文、铭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题干“有典有册”不相符,排除AB两项;小篆是秦朝统一的文字,与题干“惟殷先人”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

2.【答案】B。解析:题目中所提到的封建社会,指的是分邦建国的分封制;而亲疏血缘的宗族组织可以确定这是宗法制。分封制下周天子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逐层往下的分封是政治等级关系,但是宗法制又以血缘关系将政治隶属关系掌控在各级贵族手中,所以,材料强调的是西周政治制度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B正确;夏启继承父位以“天下为家”取代了“天下为公”,A错误,故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中央集权”说法错误,故C排除;D选项所述官僚政治始于秦朝,故排除。

3.【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对“重农抑商”思想形成奠定基础。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4.【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故此题选A。

5.【答案】B。解析:B项丝织和冶炼技术属于手工业,和农业无关。因此本题选B。

6.【答案】B。解析: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叙述不正确,B项符合题意;A项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科举制可以凭才学做官,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强化了中央集权,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7.【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了种植技术,改良了新品种。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是在明朝时期引进的,在清朝时期大面积推广,了农作物的产量。所以,A项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准英人一体均沾”可知,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3年中英签订《虎门条约》,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C项符合题意;五口开埠通商是通过《南京条约》中获得的权益;租地造屋权是通过《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获得的;领事裁判权是通过《虎门条约》获得的司法权益,与材料信息不符。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9.【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58年,根据《天津条约》中的有关原则规定,英法美三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了鸦片贸易合法化;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后来陈玉成被俘就义,天京保卫战的时间是1864年。由此可知,陈玉成未能参与的战斗是天京保卫战,故选D。

1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1897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美国正在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没有瓜分到中国的利益,当它重返中国来瓜分时,中国已经被其他列强瓜分完毕,所以它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打入他国在华的势力范围,故A符合题意;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当时体现不出来;美国不可能要保持中国的真正领土完整;美国不是要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而是要把中国其他列强的势力范围都变成它的势力范围。所以BCD项表述均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倒行逆施,妄图恢复帝制。国内军阀的格局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对越来越乱的国家形势,以陈独秀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发动了新文化运动。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关键信息“1943年5月”“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正是抗战时期,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故B正确;A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943年中国并没有沦陷,C不符合史实,排除。

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结合三位民族实业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得知张謇在清末试图以实业救国,被称为“状元实业家”,展现了其“实业救国之心”;荣德生等实业家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抗争,与国家民族的危亡相关,体现了他们的“民族救亡意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从成立以来便与英美等外国资本主义斗争,并且一直经营着,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产业革命精神”。故D项符合题意。

1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决心苦战十五年,(钢产量)赶上英国不发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运动中,提出了“赶英超美”“大炼钢铁”的口号,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次失误,A选项符合题意,当选。B项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C项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政治上出现的一次失误;D项改革开放是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的经济政策。A项符合题意,故选A。

16.【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能够地解决香港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D选项符合题意,当选。A项是促成和谈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B项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属于促成和谈的最主要原因;C项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不属于促成和谈的最主要原因。故选D。

17.【答案】A。解析:材料中“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说明古罗马法强调诚信原则,没有诚信是不道德的行为,这样的规定体现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故A项正确;BCD材料中均没有涉及。

18.【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涉及的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旧大陆和新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地球村”逐步形成。因此对“远航探险”的正确理解是打破了人类长期以来相对隔绝的状态,故选D。

19.【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规定议会的权利高于国王,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独立宣言》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言采用了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其中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而不可侵犯等原则。大宪章也称《自由大宪章》,英国封建时期的重要宪法性文件之一。1215年6月15日诺曼王朝失土王约翰(1199-1216在位)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主要内容是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贵族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对任何自由人非经合法判决,不得逮捕、监禁、没收财产或放逐出境;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的自由;统一度量衡,保护商业自由等。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20.【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后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经济迅速发展繁荣,促进了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工业化国家人口数量激增,①②③符合题意;“④大量移民的涌入”不是工业化国家人口数量激增的共同原因,排除④。故选A。

21.【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24年,斯大林上台后,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形成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轻视轻工业,重积累轻消费,因而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是导致苏联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的根本原因,因此,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导致苏联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2.【答案】A。解析:发展和发展权的提出,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从材料反映的联合国采取的措施来看,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壮大、地位上升,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和平”的主题,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

23.【答案】A。解析:钻研历史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是进行历史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因为历史教材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是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选项A正确。BCD不合题意。因此本题选A。

24.【答案】A。解析: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有“依标托本”原则、体现学科核心教育价值的原则、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落实目标多样性原则,因此正确答案选A。BCD选项说法不全面。

25.【答案】D。解析:接受性学习,是指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积累的人类社会经验,引导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使其成为认知事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及发明创造基础的学习活动过程,这种学习策略属于接受性学习策略,答案选D。探究性学习策略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活动形式,它包含了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学生的独立自主、合作讨论。总体而言,历史探究性学习以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自行组织探究、资料收集和分析处理、得出恰当结论等构成基本的学习流程。合作性学习策略是一种以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相互合作为形式的学习策略。主要有互助合作式、自主与合作结合式两大类,这两类都适宜在历史教学中应用。自主性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参与提出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主决定学习进度,参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因此本题选D。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整个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扩展至美法德俄等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亚、非、拉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最终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参考答案】

(1)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真实情境。

(2)设置问题创设有效情境。

(3)挖掘热点创设实用情境。

(4)开设活动创设参与情境。

(5)及时反馈创设情境。

3.【参考答案】

(1)两个原则

①民族团结的原则。民族史内容的讲授,要有利于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团结,有利于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性。②民族平等的原则。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

(2)三个关系

①处理好中华民族内部和外部的关系。②处理好汉族的主体性与中国多民族性的关系。③处理好分裂和统一的关系。

(3)注意两点

①介绍少数民族历史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即它的起源、发展过程、今天的人口数量、分布地区及其变迁等。②适当补充乡土民族史材料,填补通史教材的不足。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智者运动;人是万物的尺度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具体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3)成立国家教委;颁布《义务教育法》;发展高等教育;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4)“走俄国人的路”是指学习俄国,走中心城市革命的道路。结果失败了。“走自己的路”指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的道路。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2.【参考答案】

(1)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坚持“依标托本”原则。教学目标设计要“依据”课标、“依托”课本。课标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能够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结合课标和本课的内容,该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抓住了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和影响这两个关键点,但是忽略了新政的特点,知识上有遗漏和欠缺。

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由原来的“主角”变成“主导”,当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主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但是该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多次出现了“让学生”“使学生”等词语,没有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最后,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落实目标多样性原则。由于施教内容的不同,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所定的内容过于单一,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的设计,更能够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有所帮助。

(2)

①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能够分析和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对内容理解深入的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探讨罗斯福新政的局限。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法学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史料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理解改革对促进经济和国家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影响。

3.【参考答案】

(1)首先历史课堂提问要坚持难易适中、具有启发性的原则。该老师的提问仅仅停留在了“是什么”的层次,问题的难度过于简单;老师也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料或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探究活动认识历史规律,使得历史课堂学习流于表面,缺乏启发性。

其次面对学生课堂中的突然发问,教师没有及时把握这一生成性资源,而是用简单的话语搪塞过去,说明这位教师的教学机智还不够成熟。同时这一消极的应对行为会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质疑能力和历史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

(2)课堂中的突发状况实际是学生在学习中随机引发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生成性问题。面对生成性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资源,学生作答错误时教师不必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错误中的价值因素,通过追问或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偏,从中领悟新知。比如案例中的突发状况发生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针对刚才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进而引导学生对“落后就要挨打”的观点形成正确认识,同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设计题

1.【参考答案】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播放《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提问:朱皇帝是谁?学生能够得出是朱元璋。接着,教师继续追问:草根的朱元璋是怎样巩固统治的呢?由此导入今天的新课——《明朝的统治》。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朱元璋强化皇权

1.原因

教师多媒体展示胡惟庸、蓝玉的故事,提问: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能够得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过渡: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改革官制,以此来强化皇权。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通过观看视频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2.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将学生分成中央、地方、军事、特务小组,自主归纳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中央组: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使行省长官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将大都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军队和武官任命的权力归兵部,这样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特务组:设立锦衣卫,成祖时设东厂。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的通知措施,增强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3.影响

教师多媒体展示《明太祖实录》中有关永远不许后世设立宰相的史料以及宋濂和明太祖的故事,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朱元璋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权力高度集中,巩固了统治,实行的特务结构,有利于惩治不忠顺的官员,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特务机构的层层叠叠,言行滥杀,时刻感到会有杀身之祸,社会气氛令人感到恐怖窒息。

设计意图:关于锦衣卫的恐怖及朱元璋的统治措施,学生可能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通过呈现史料,能增强学生进一步理解,也能他们的史料分析能力。

过渡:明朝加强君权的另一表现就是实行八股取士,使得隋唐时期以来的科举考试发生了变化,具体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是八股取士?

(二)科举考试的变化

1.“八股取士”的由来、考试范围、要求、文体及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归纳“八股取士”由来、考试范围、要求、文体及结果等内容。

学生能够得出: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考试要求是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考试文体是八股文;结果是导致知识分子读死书、死读书,成为服服帖帖、合乎统治需要的忠顺官僚。这种借着八股文才能做官的途径成为“八股取士”。

设计意图: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的零散,缺乏系统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归纳,有利于锻炼概括能力。

2.“八股取士”的作用

教师多媒体展示《明太祖论》中有关八股取士的史料,让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小组讨论:八股取士的作用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积极作用在于用考试的方法选择官员,使得中小地主凭借自己的才学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社会局势。是封建社会完善的选官制度,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消极作用在于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史料的呈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随机提问学生总结本课知识。

作业:课后去搜集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课堂内知识到课外的延伸。

2.【参考答案】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活动】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图片,请学生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小故事。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万有引力的发现与牛顿经典力学的完善对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之后的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的局势,引起学生兴趣之后顺势引入新课经典物理学的危机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进行导入,可以迅速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能够更快速地进入课程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经典物理学的基本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提问:现代科技革命是从哪个领域开始的?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课本找出答案。

【教师活动】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经典物理学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物理学的相关内容。之后请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本,找出经典物理学的基本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牛顿力学建立在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低速运动的物质的研究之上。在牛顿力学中,时间和空间被视为与物质运动无关的独立存在,是的,即存在着的静止和的时间。

【设计意图】课堂复习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加深记忆。而将历史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

(二)经典物理学的历史地位

【教师活动】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当时人们对经典物理学的描述,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经典物理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当时人们把经典物理学看做。

(三)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的原因

【教师活动】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所说的一段话:“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朵乌云”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当时物理学界会认为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朵乌云”?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本和大屏幕上的演讲内容找出答案:“两朵乌云”指的是当时出现了物理学上无法解决的两个难题,一个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个则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这些无法用经典物理学的理论解决的新发现和问题暴露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也使得经典物理学陷入了危机。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进行设疑: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的原因仅仅只是新的发现导致的么?这样的危机出现的深层次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教师继续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从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的推动等方面全面的分析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讨论的引导和点拨。

在学生分组讨论结束和派代表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①19世纪时各国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加深,科技的发展有着良好的环境;②新型学科取得了进步,人类认识的深化,推动着科学技术进步;③经典力学时空观的局限性使得这些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设计意图】分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对于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的认识,从而了解到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作业:教师以角色代入的方式提问学生: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科学家,面对经典物理学无法解决你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请学生预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探讨爱因斯坦如何经典物理学的时空观的局限性,下节课进行交流和探讨。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布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进而设计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的作业,可以使学生主动了解相关的内容,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备考热荐:

 2019年下教师资格笔试辅导简章!

 2019年下教师资格笔试早学大礼包!

 2019下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交流群:693431961 2019教师资格笔试备考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