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重要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题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教师招聘考试重要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题

一、考情介绍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历史学科教师招聘考试中常考的一个考点。这一知识点一般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角度多为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同时也会考察三者的区别,因此,需要同学们进行的掌握。为了加强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我们精选了几道习题,辅助同学们的备考。

二、典型例题

1.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A.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对外扩张使国家陷入困境

C.个人专断,政治生活僵化

D.执政后期思想保守

3.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措施不包括( )。

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B.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C.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D.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4."我们正目睹一个危机,'改革'在这次危机中,对经济秩序的需求与对政治秩序的需求相互冲突,过度中央集权使经济增长持续萎缩,军事生产则大增。"与材料批判所指相符的国家是( )。

A.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

B.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

C.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集体农庄体制——农业问题严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

材料二 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

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