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考串》激情07月15日--言语理解与表达练习题与解析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天天考串》激情07月15日--言语理解与表达练习题与解析

  推荐:2014年中央国考笔试提前准备!

  公务员考试 公开课!

  每日上菜时间是上午 9:00~10:30 答案解析公布时间是下午 16:00~17:30

  1.艺术欣赏的特点,其实不过是借有限却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既成的艺术形象。无形的音乐是给人听的,可是听音乐的人能够觉得看见了其实不在眼前的什么。有形的绘画是给人看的,可是,例如画出了汹涌水势的马远的《水图》,能够使人觉得仿佛听见了什么。这种精神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再创造”。

  从文段的意思看,艺术欣赏的条件是( )。

  A.诱导物,“丰富”或“提炼”,“再创造”

  B.特定的艺术形象,生活经验,想象

  C.无形的音乐,有形的绘画,“再创造”

  D.既成的艺术形象,接受,精神活动

  1.【答案】B。解析:由文段第一句可以看出欣赏者要达到艺术欣赏的审美境界的条件是,首先要有欣赏的对象,即“特定的艺术形象”,其次是要有和“特定的艺术形象”有关系的“生活经验”,最后还要“发挥想象”,这样才能与“艺术形象”产生共鸣,获得艺术欣赏的审美感受。由此可知B项是艺术欣赏的条件。

  2.我国是桂花的故乡,西南、中南地区是它的原产地。现在各地都有种植。在中国战国时代,屈原的《九歌》中就曾多次出现“桂舟”、“桂酒”等词,这是最早以桂入诗的例子。陕西省勉县城南定军山武侯墓前有两株桂花,相传栽种于汉代,已有1700多年历史,人们称它们为“汉桂”。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的是( )。

  A.我国栽种桂花已有1700多年历史

  B.桂花多在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种植

  C.“汉桂”是最早入诗的桂树

  D.《九歌》是我国最早的诗词

  2.【答案】B。解析:文中说“我国是桂花的故乡,西南、中南地区是它的原产地。现在各地都有种植。”也就是说西南、中南地区种植得多。B项正确。有1700多年历史的是武侯墓前那两株桂花,而并非我国栽种桂花的历史,A项错误。“汉桂”是指武侯墓前栽种于汉代的两株桂花,它不是最早入诗的,最早入诗的桂树出现在屈原的《九歌》中,C项错误。《九歌》是最早以桂入诗的例子,并非最早的诗词,D项错误。

  3.建立社会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但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公平只能是相对的,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发展生产力,效率应放在第一位。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了,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

  这段话主要支持的观点是( )。

  A.生产力决定社会公平原则的实现程度

  B.公平在任何国家都只能是相对的

  C.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应片面追求公平

  D.只要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去,就不能实现社会公平

  3.【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建立社会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接着阐述了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最后以我国的现状为基础说明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了,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由此可知,C项为文段的主要观点所在。A、B、D三项表述过于,且A在文中未提及。故正确答案为C。

  4.上海前和律师事务所商建刚律师表示,网友对其在网站上发表的帖子具有著作权,如果其在帖子中注明“不得转载”,则其他单位或网站不得对此进行转载,否则视为侵权。如果帖子中没有相关声明,依据有关规定,其他单位或网站可以进行转载,但必须支付稿酬,否则也将视为侵权。

  根据本文,理解正确的是( )。

  A.网络作品受法律保护 B.网络侵权很难进行界定

  C.网站可以任意转载帖子 D.网络作品的稿酬不好计算

  4.【答案】A。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网友对其在网络上发表的帖子具有著作权”,然后对网络侵权行为进行了界定,由此可知,文段说明的是网络作品受法律保护,故正确答案为A。

  5.1995年,美国的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

  “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5.【答案】B。解析:本题可以通过分析句子成分来解答。“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可提取句子主干为“未发现电波源”,“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作“电波源”的定语。所以正确答案是B。A项错误,文段没有质疑电波源的存在。C项错误,并没有向源头发射讯号。D项错误,未发现的是“电波源”不是“电波源的特征”。

  【考点点拨】在“理解文中某句话意思”的题型中,我们可以运用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来解答,这也是一个重要技巧。

  6.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由机械观思维向以系统观为主导的思维转变,强调认识系统的动态性、复杂性和或然决定性。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

  A.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B.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超前性

  C.现代科学的主导思想从机械观向系统观转变

  D.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观思维向以系统观为主导的思维转变

  6.【答案】D。解析:本文重点讲述的是现代科学经历了由机械观思维向以系统观为主导的思维转变。正确答案是D。A项表述不够具体,不能阐明观点。B项文中没有提及。C项错误,不是现代科学的“主导思想”发生转变,应该是“思维方式”。

  7.在一些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过度发展,使城镇经济建设对流动人口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尽管流动人口给城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增加了财税收入,但因为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因此造就了数量惊人的小商小贩和庞大的“民工”队伍。随着这些地区产业的升级,对简单劳动力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少,流动人口将面临失业的危险,势必会引起更严重的问题,从而阻碍这些地区城市化的进程。

  这段话支持的主要观点是( )。

  A.流动人口的增加对一些地区城市化发展具有负作用

  B.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过度发展导致大量流动人口的增加

  C.大量低素质流动人口的存在,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

  D.大量流动人口的失业问题是城市化地区的潜在危机

  7.【答案】D。解析:文段主要分析了流动人口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最后一句说明,随着地区产业的升级,会产生大量流动人口的失业问题,从而给这些地区城市化带来潜在的危机。故正确答案是D。

  8.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角色支配了我们的感知,我们的注意力常常被人们日常的活动所吸引,往往缺乏对角色之外人的内心深处的了解,因而在一些看似深刻的关于人的认识中不免存在着基于表面化或主观化的观点。

  这段话直接支持的观点是( )。

  A.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要充当各式各样的角色

  B.我们在社会中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种角色的理解之上的

  C.缺乏对角色之外人的了解,就会产生主观化或表面化的认识

  D.避免角色的影响,才能对社会中的人有更客观深刻的了解

  8.【答案】B。解析:文段主要说明了角色对人的认识的影响。A项内容原文没有涉及,C项表述不准确,原文说“缺乏对角色之外人的内心深处的了解”在C项中被表述为“缺乏对角色之外人的了解”。D项表述过于。故正确答案为B。

  9.日本、韩国等一些与中国临近的亚洲国家,其民族文化在形成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同时汉文化当中也汇入了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成份。因此,尽管在现代文明中汉文化的内涵已不能覆盖所有亚洲东部国家各民族文化的内容,但仍不失为这一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这段话直接论述的观点是( )。

  A.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曾受到汉文化很深的影响

  B.汉文化当中也吸收了其他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成份

  C.汉文化是亚洲东部诸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D.汉文化仍然是现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日本、韩国等国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关系,接着由“因此”引出下文,说明汉文化的内涵虽不能覆盖所有亚洲东部国家各民族文化的内容,但仍不失为这一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由此可知,C为本文的观点。

  10.在二次大战后的快速工业化过程中,日本的工业用水量在1973年达到顶峰,到1989年下降了24%,而工业产量仍稳定增长。美国也与此相仿,美国的工业用水量自1950年起下降了36%,而工业产出却增长了3.7倍。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

  A.降低用水成本可扩大产出 B.节约工业用水大有潜力

  C.工业的增长取决于减少工业用水 D.工业的发展了工业用水的效率

  10.【答案】B。解析:文段用主要工业国的统计数据指出了用水量与工业产量之间没有正比关系,节约工业用水并不会对工业产量的增长造成消极影响,由此可知,节约工业用水可进一步推广,即大有潜力。故正确答案为B。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