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考串》3.11日--片段阅读练习题及解析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天天考串》3.11日--片段阅读练习题及解析

  中公网校专属【社会在职考生】的【全 速升直播班】

  只要一万,不要万一! 2013年公考“一年任你学”

  每日上菜时间是上午 9:00~10:30 答案解析公布时间是下午 16:00~17:30

  1.建立社会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但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公平只能是相对的,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发展生产力,效率应放在第一位。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了,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

  这段话主要支持的观点是( )。

  A.生产力决定社会公平原则的实现程度

  B.公平在任何国家都只能是相对的

  C.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应片面追求公平

  D.只要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去,就不能实现社会公平

  【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建立社会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接着阐述了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最后以我国的现状为基础说明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了,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由此可知,C项为文段的主要观点所在。A、B、D三项表述过于,且A在文中未提及。故正确答案为C。

  2.上海前和律师事务所商建刚律师表示,网友对其在网站上发表的帖子具有著作权,如果其在帖子中注明“不得转载”,则其他单位或网站不得对此进行转载,否则视为侵权。如果帖子中没有相关声明,依据有关规定,其他单位或网站可以进行转载,但必须支付稿酬,否则也将视为侵权。

  根据本文,理解正确的是( )。

  A.网络作品受法律保护 B.网络侵权很难进行界定

  C.网站可以任意转载帖子 D.网络作品的稿酬不好计算

  【答案】A。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网友对其在网络上发表的帖子具有著作权”,然后对网络侵权行为进行了界定,由此可知,文段说明的是网络作品受法律保护,故正确答案为A。

  3.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由机械观思维向以系统观为主导的思维转变,强调认识系统的动态性、复杂性和或然决定性。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

  A.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B.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超前性

  C.现代科学的主导思想从机械观向系统观转变

  D.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观思维向以系统观为主导的思维转变

  【答案】D。解析:本文重点讲述的是现代科学经历了由机械观思维向以系统观为主导的思维转变。正确答案是D。A项表述不够具体,不能阐明观点。B项文中没有提及。C项错误,不是现代科学的“主导思想”发生转变,应该是“思维方式”。

  4.在一些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过度发展,使城镇经济建设对流动人口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尽管流动人口给城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增加了财税收入,但因为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因此造就了数量惊人的小商小贩和庞大的“民工”队伍。随着这些地区产业的升级,对简单劳动力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少,流动人口将面临失业的危险,势必会引起更严重的问题,从而阻碍这些地区城市化的进程。

  这段话支持的主要观点是( )。

  A.流动人口的增加对一些地区城市化发展具有负作用

  B.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过度发展导致大量流动人口的增加

  C.大量低素质流动人口的存在,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

  D.大量流动人口的失业问题是城市化地区的潜在危机

  【答案】D。解析:文段主要分析了流动人口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最后一句说明,随着地区产业的升级,大量流动人口的失业问题会给这些地区城市化带来潜在的危机。故正确答案是D。

  5.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角色支配了我们的感知,我们的注意力常常被人们日常的活动所吸引,往往缺乏对角色之外人的内心深处的了解,因而在一些看似深刻的关于人的认识中不免存在着基于表面化或主观化的观点。

  这段话直接支持的观点是( )。

  A.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要充当各式各样的角色

  B.我们在社会中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种角色的理解之上的

  C.缺乏对角色之外人的了解,就会产生主观化或表面化的认识

  D.避免角色的影响,才能对社会中的人有更客观深刻的了解

  【答案】B。解析:文段主要说明了角色对人的认识的影响。A项内容原文没有涉及,C项表述不准确,原文说“缺乏对角色之外人的内心深处的了解”在C项中被表述为“缺乏对角色之外人的了解”。D项表述过于。故正确答案为B。

  6.日本、韩国等一些与中国临近的亚洲国家,其民族文化在形成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同时汉文化当中也汇入了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成份。因此,尽管在现代文明中汉文化的内涵已不能覆盖所有亚洲东部国家各民族文化的内容,但仍不失为这一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这段话直接论述的观点是( )。

  A.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曾受到汉文化很深的影响

  B.汉文化当中也吸收了其他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成份

  C.汉文化是亚洲东部诸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D.汉文化仍然是现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日本、韩国等国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关系,接着由“因此”引出下文,说明汉文化的内涵虽不能涵盖所有亚洲东部国家各民族文化的内容,但仍不失为这一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由此可知,C为本文的观点。

  7.在二次大战后的快速工业化过程中,日本的工业用水量在1973年达到顶峰,到1989年下降了24%,而工业产量仍稳定增长。美国也与此相仿,美国的工业用水量自1950年起下降了36%,而工业产出却增长了3.7倍。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

  A.降低用水成本可扩大产出 B.节约工业用水大有潜力

  C.工业的增长取决于减少工业用水 D.工业的发展了工业用水的效率

  【答案】B。解析:文段用主要工业国的统计数据指出了用水量与工业产量之间没有正比关系,节约工业用水并不会对工业产量的增长造成消极影响,由此可知,节约工业用水可进一步推广,即大有潜力。故正确答案为B。

  8.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从众,即群体能产生压力,使人们的思想在压力下趋于一致。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 )。

  A.在实际工作中,工作群体应当更为强调人的个性

  B.个体对群体越信任,个体的行为就越容易趋向群体行为

  C.从众心理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是消极的效应

  D.个体从众达到一致或是被迫服从,或是自愿接受

  【答案】D。解析:文段由“从众”的定义入手,分析了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即一是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被迫趋于一致;二是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自愿与群体思想、行为保持一致。由此可知,D为文段的论点。

  9.住房商品化就意味着将住房推向市场,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来解决住房问题,同时也就意味着要大大减轻政府的负担,减少政府对住宅业的干预。但政府绝不能从大包大揽一下子就变为撒手不管。在迈向住宅商品化的过程中,住房的社会福利成份日趋下降,经营利润会逐步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旧的住房分配制度中的不合理现象很可能会被一些新的不合理现象所取代,在经济动荡期间,新的不合理现象同样会威胁社会的稳定。在市场调节乏力时,政府的干预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段话主要说明的观点是( )。

  A.住房商品化是必然的趋势

  B.政府在住房商品化过程中仍然要加强干预

  C.住房商品化后也会有不合理现象存在

  D.住房商品化后,政府将不再直接干预住宅业

  【答案】B。解析:本段文字主要论述的是“住房商品化”和“政府干预”的关系。首先说要“减少政府对住宅业的干预”,然后一个“但”字转折,说明“政府绝不能从大包大揽一下子就变为撒手不管”,最后得出结论“在市场调节乏力时,政府的干预就显得格外重要”,由此可知,作者一直在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是B。

  10.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书本是他们获得知识和寻求思想支柱的重要途径。并不是著书立说的人便可成为社会时代的导引者,在写书的人和繁杂的书籍经典海洋中,能够真正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极深印象的往往微乎其微,因此,对于那些不以创利为主要目的的著书者和那些潜心修志、遍觅群科的读书人来讲,少量的作品、大量的心血和永恒的探索都是有同等价值的。

  这段话支持的主要观点是( )。

  A.作品太多,往往使人良莠不分

  B.对作品的评价,著书者和读书人都应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C.作品的好坏不在多而在精

  D.只有投入大量心血的著作才是的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说明“并不是著书立说的人便可成为社会时代的导引者”,能够真正在人们心目中留下印象的微乎其微,因此,对著书者和读书者来讲,“少量的作品、大量的心血和永恒的探索都是有同等价值的”,由此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作品的质量而非数量,故正确答案为C。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