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考串》激情08月05日--言语理解练习题解析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天天考串》激情08月05日--言语理解练习题解析

  推荐:2014年中央国考笔试提前准备!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培训

  每日上菜时间是上午 9:00~10:30 答案解析公布时间是下午 16:00~17:30

  1.一位心理学家在论及人际交往时提出这样一个公式:7%言语+38%声音+55%表情=信息的全部表达。

  对上面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非语言行为可以代替语言行为

  B.人际交往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C.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绝大部分依赖于非语言的交往

  D.人际交往中,语言的得体,声音的和谐,表情的自然,都是相互作用的

  1.【答案】C。解析:认真分析这个公式可以发现这样的特点:三个百分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行为”,一类是“非语言行为”,二者比例相差悬殊,而正是这悬殊的两类相加,等于“信息的全部表达”。可见,信息表达主要靠非语言因素。但文段并未提及“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的关系,只是列出了一个比例等式,故排除A、B、D。

  2.皮肤美是人体美的一个重要表征,面部皮肤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健美的面部皮肤可增添人的姿色,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与精神面貌。中国大多数人属黄皮肤人种,光洁柔润、白里透红的颜面,历来是人们所称道、羡慕和追求的。

  关于这段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国还有其他肤色的人种

  B.中国人的肤色是最美丽的

  C.皮肤美也是衡量人体美的一个指标

  D.从面部肤色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2.【答案】B。解析:文段中提到“中国大多数人属黄皮肤人种”,这说明“中国还有其他肤色的人种”,A项正确。“皮肤美是人体美的一个重要表征”,这说明“皮肤美也是衡量人体美的一个指标”,故C项正确。“健美的面部皮肤可增添人的姿色,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与精神面貌”,这说明“从面部肤色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D项说法正确。而B项说法过于,当选。

  随着淡水供应已达极限,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家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迄今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知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可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1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全球需求已经稳定地增加,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至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50年里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但是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3.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持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从1805年至189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淡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

  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具有合作性质

  3.【答案】A。解析:原文中有“记录”、“于4500年前发生”等文字,照应“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A项以发生过战争来证明不会再发生战争,显然无法支持题中见解。

  4.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

  A.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B.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

  C.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

  D.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

  4.【答案】A。解析:原文中用“淡水并非无穷的资源”来证明“另一些人”的观点,而不是用“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来证明。

  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结论都意在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B.认为爆发夺水战争的警告是“杞人忧天”的人目光短浅,幼稚可笑

  C.“过去不是未来的指南”的意思是“过去不短缺,不等于将来不短缺”

  D.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等

  5.【答案】D。解析:安南的讲话和美国情报部门的报告主要意在说明水资源短缺可能导致的后果,而不仅仅说水资源的短缺本身,A项错误;作者只说明了别人的两种观点,并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B项错误;“过去不是未来的指南”在原文中指的是:虽然过去为水而发生战争的事情少,但不代表将来也这样,C项错误。

  6.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C.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6.【答案】B。解析:文章仅是针对关于武力抢夺淡水资源的两个不同论调进行论述,并未涉及分析淡水稀缺的原因,故B项的推断没有依据。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及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它的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性,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其本身在客体上就具有模糊性。

  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求在表述上要模糊的,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性,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的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所需要的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这就是客观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10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观上的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模糊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要避免的。

  综上所说,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客观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7.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模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指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的精确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频率在表达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C项与文意相反,正确的说法是:从表象上看是模糊的,而实际上是精确的。

  8.下列对“语言模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模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语言模糊”是指客观事物和表达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语言模糊”是指客体上和实际表述所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D项解释的是模糊语言,而不是语言模糊。

  9.最末一段括号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 模糊 精确 精确 B.精确 精确 模糊 模糊

  C.模糊 精确 模糊 精确 D.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这是对全文总结性的一段话,主要表述了模糊语言的两种“对应”,从而指出了模糊语言的实质。那就是:(1)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模糊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模糊的相对应;(2)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精确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精确相对应。弄清楚这一点,该题就好解了。

  10.下列各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在欧洲一些很有影响的音乐节上频繁演出

  B.海水深度在200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2500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C.我国将于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D.过去十年中,日本对外投资大幅转向东亚,投资中日元贷款比重加大,在日元长期升值的背景下,这会加重偿贷负担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注意题干中问的是属于“语言模糊”的问题,不是问“模糊语言”的问题。B项中一些数字看似精确,如200米、2500亿吨、三分之一等,而实际反映出的事实却是概括性的,所以它是属于“语言模糊”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