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副省):传统文化教育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副省):传统文化教育

  点击查看: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答案(副省):传统文化教育

  3、“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最近热传于网络的“民国时代小学生作文”,引来不少人“膜拜”。不少网民认为,爱诗的人往往更爱生活,保有一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懂得从古人智慧中吸取涵养,更容易在当今时代获得“幸福感”。

  北宋汪洙编写的一组《神童诗》,都是当年给孩子启蒙用的教材,行文很直白,却流传深远。“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这些经过千百年岁月沉淀的词句,愈发显示出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经典被媒体反复提起,另一种现象——“国学热”也开始悄然兴起,读经班、孔子学院、汉服成人礼……“国学”一词迅速升温,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展开;走进重庆南岸区的一所书院,上百名少年在这座书院陆续完成了“知书达礼好少年”的培训。他们的主要课程是诵读《诗经》《论语》等传统经典,同时接受礼仪、形体、茶道等方面的熏陶。

  对此坊间褒贬不一,有人写文章指出,国学之时兴,按理应是国学之幸、国家之幸,然而竟发展变成了“电视台之幸、培训班之幸、出版社之幸、《百家讲坛》之幸”,让人闻到国学背后浓浓的铜臭味。如某知名大学开的“乾元国学教室”中国哲学专修班,学制两年,区区288个课时,却要收费60000元,另还有6000元的资料费,其他大学也动辄数万元;至于各个私塾,学费每年两三万元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孔子变成摇钱树”让人五味杂陈,国学教育越来越流于形式。

  所谓“国学”,是关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学问。其所蕴涵的内容丰富,可谓一个无所不包的文化整体,菁芜并存,好坏杂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学习国学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些曾经被我们无理由忽视的思想文化层面的东西,让我们从中窥探到中华文化在传统历史发展中是这样的伟大、令人自豪,大大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可,充实国民文化自信。

  在专家看来,国学并非仅仅是一般人概念中的吟诗作对、背诵古文,而是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道德伦理与做人处世原则。“现今针对孩子的国学教育,最基本的是学做人。”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吴光教授说,国学还包括了民族认同与文化归属等。

  国学的回归,顺应了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的召唤。“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如今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国学,借助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精神,匡正这种不正之风,营造诚信和谐社会。”吴光教授还表示,“人们处在信仰和价值观的空巢期,急需找到精神的根系和信仰上的寄托,学国学是一种比较容易的方式。”

  国学学科设置要取得学术界、教育界共识不容易,国学教育者素质也亟待加强。在古代的私塾里,教师尽管不全是硕儒、不都拥有科举功名,却都是德学卓然于一乡之人。而今,在高校,教授多是专家而非德才兼备之通人,在民间,国学教育者素质更良莠不齐。一些培训机构的教师,难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开展国学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对每位受众都传授一样的国学知识。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如儿童教育可以从《三字经》《中华古典诗词》等开始,这些都是国学的普及性读物,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会慢慢领悟精髓。”吴光说,“很多地方设有国学院、孔庙、书院、寺院等,这为开展群众性的国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须注意防止这类场所沦为传播迷信的工具。我认为教授者、学习者都要警惕,善于正确地引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传播国学中的精髓。”

  4、借美食滋味传人生百味的《舌尖上的中国2》,首集创下1500万人次的收视纪录;以竞赛形式展四字格唯美语境的《中国成语大会》,初赛吸引3万人报名……2014年的春天,中国的荧屏文化频现“传统之美”。

  尽管是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与第一季相比,更侧重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希望透过美食,去描绘当代中国人在时代变迁下的悲欢离合。

  眼下与《舌尖上的中国2》在中央电视台同步播出的,还有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及其姊妹篇——《中国成语大会》。

  央视第二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启动“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每周节目中精选推出一个“冰封词汇”,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进行广泛传播,激发亿万人学习和分享这个“冰封词汇”的文化含义和使用价值。于是“葳蕤”和“搴芳”这两个冷僻的古文字词,被年轻人所追捧,成了流行用语、时尚文化,耐人寻味。

  作为中国独有的语言现象,成语四字成章、高度浓缩、古今同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此,总导演关正文说,《中国成语大会》的主力队员都是年轻人,他们凭借对成语的精妙解读与稔熟运用一路过关斩将。“在节目中揭示成语的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展现了新一代中国青年的仪态与风姿,让古老的成语焕发出青春的光彩。”正是通过这种文化呈现方式,这些曾经被冰封的难以理解的词语,被“焐热”了,焕发出文化的温度,传递出思想的能量,激发起我们对这些汉字文化的关注,萌发传承传统文明的普遍热情。

  作为纪录片创作者,夏燕平也在思考,进入“影像阅读时代”,如何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融进影像。“电视纪录片是影像阅读时代的善本。近两年,中国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纪录片有一大波的作品出现,让我们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更是对精神品质的培养。”

  “带着传统风俗的韩剧流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全国人大代表、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说,这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现代感表达。现在不少文化传播存在两端状况,有思想性的东西,呆板说教;娱乐化的内容,又存在低俗、庸俗的状况。他说,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有“讲故事”的意识,把传统的故事用现代人爱听爱看的方式表达出来,尤其是要用现代技术手段。“在这个‘微时代’,微博、微电影、微信,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载体。要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宣传覆盖率、影响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们现代新型媒体。”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在深入研究中华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庄子说》《老子说》《漫画大学》《漫画中庸》等漫画作品,让全世界亿万人借其漫画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引导无数人进一步阅读了经典原著。从当年的“百家讲坛”到当下的“成语大赛”“成语英雄”,大众化的影像节目都引发了学习传统文化、阅读经典原著的热情。全媒体时代为创作多样化的阅读样式提供了巨大空间,要在研究清楚中华经典所体现的深沉精神追求和突出优势的基础上,把经典的内容和精神转化为适合浅阅读的动漫、图画、影像、故事等形式,让大众通过这些形式一步步认识经典、亲近经典、阅读经典、了解经典,让传统经典以多彩缤纷的样式走进当代生活。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