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辩证类现象题目的答题技巧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面试辩证类现象题目的答题技巧

辩证类现象,在公考面试题中让考生“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贴近生活有话可说,“恨”是抓不本质隔靴搔痒,很难高质量答题。想答好的,想答出彩的,请接着往下看:

1.认清题型走正道。辩证类现象回答的关键是能全面、客观地考虑问题的方方面面,还能具有辩证思维能力,并不是一句“需要辩证地看待”能解决的,是需要结合党和国家的发展走向来确定。

2.理解问题抓本质。准确抓住题干问题,充分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内涵,由现象的“小切口”层层追溯抓出“大本质”。需要其中需要把握描述问题的关键词和关系,发散思考问题涉及的各个方面。注意,两点论中的重点论。

3.分析问题多角度。

(1)找矛盾。辩证类现象的矛盾点往往存在于与常规思维不同的位置,只要我们将问题拆解为不同的矛盾点,进而进行分析和讨论,就找到了矛盾的根源,帮助我们理解复杂问题。

(2)去举例。分析辩证类现象可以通过类比举例来支撑自己的论点,使回答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对立论。论述过程分别站在一方的角度说明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增加论述深度和广度。

4.整合结果作总结。一个问题,通过对各个矛盾点的举例、对立论述分析,找到一定的逻辑将结果整合,就形成了系统的作答。

5.延伸思考加深度。开放性的辩证问题是具有探索性的,没有确定答案,建议适当延伸,谈到更多的维度和可能性,对问题进行归类处理,增加讨论的深度。

举例:近年来,“平替”大行其道,从初代的美妆领域扩展到无孔不入的生活细节。服装、饰品、食物、电子产品等,究竟是消费降级还是理性消费,是只买贵的还是只选对的,关于“平替”的争论方兴未艾。对此,你怎么看?

【答题要点】

1.表态。

所谓“平替”平价替代品,一般有两种替代方式:一种是功能相同品牌不同,另一种是不同名字的同样东西。共同特征就是,性价比更高。

2.原因分析。

一是国货的崛起。毕竟性价比的核心,是质高价不高。而质量,不是某个企业一时一日之功,而是国家加工制造业发展的水到渠成。过去几十年,在服装、电子等行业,很多国际,其实都是中国代工制造的。这样的产业发展积淀,使得我国相关行业的设备、技术、生产工艺、制造水平等都已达到较高标准具备自主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产业环境,是现在大量“平替”品牌能够崛起的丰厚土壤。

二是消费的袪魅。对消费的祛魅,是年轻人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再被消费主义所惑,转而回归物品本身。年轻人的消费心理更加松弛,不在乎“”,不看重“标签”,而是在审美与质量的前提下,自由选择各种方式来获得美好生活。调研报告显示,62.56%的受访者“相较于过去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今年在消费时会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有购买需求”。也就是说,当下的消费者不再盲信广告宣传、品牌光环,而是回归于商品的实际价值,更倾向于选择物超所值的产品。

3.存在问题。当然,平替也并非药,它有时候也可能是消费陷阱。随着“平替”产品快速吸引大批消费者,网上不乏“十分之一的价格买到的效果”“平替好物推荐”等各种营销推广,这个新的“流量密码”,甚至吸引各路参与。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消费者睁大眼睛,避免过度依赖平替而翻车踩雷。

4.总结。“平替风”的流行,对于品牌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所谓性价比,并非指一味地打价格战。而是在价格适中的情况下,产品的价值。相较于传统电商重“货”的模式,社交时代是“口碑为王”的时代,品牌们应当注重口碑,真正洞察并解决用户的需求与痛点,推动目标人群在社媒种草推动消费。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杨松
行测理科

中公骨干,九年教学经验

石惠胜
申论

深耕申论10年,金句御姐

梁春玮
行测理科

深耕数资13年,方法技巧多

尚迎春
面试

经验丰富,重点突出,面试明师

刘婉婷
面试

深耕面试8年,霸气正能量

刘嘉宁
判断推理

深耕判断10年,人美实力强

车轩
行测理科

骨干师资,8年教学经验

李艳
面试

聚焦学员,6年面试深耕经验

杨松
行测理科

中公骨干,九年教学经验

石惠胜
申论

深耕申论10年,金句御姐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即日起,享受会员权益

  • 终身卡¥122
  • 年卡¥42
  • 月卡¥39.9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会员免费
  2. 会员优惠
  3. 专属顾问
  4. 专业团队
  5. 专属优惠
  6. 前沿分析
  7. 职业规划
  8. 就业指导
  9. 福利活动
  10. 会员售后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