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第48期答案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2023年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第48期答案

相关推荐:2023年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第48期

1.【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策略。根据迈克尔等人1990年做出的分类,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种成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选项A,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减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

选项B,组织策略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型图、网络关系图等);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归类策略等。

选项C,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策略。

选项D,阅读理解策略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B。

2.【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认知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是个体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它的基本功能是有效地加工整理,分门别类地系统储存。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选项A,复习策略是指对已经记住的材料进行重复识记以巩固记忆的认知策略。该策略用于识记完成后一段时间再对所要识记的材料进行巩固性加工处理的环节。要点是要注意复习的科学性:合理把握复习时间、复习频度、复习集中度、复习过程、复习形式等。

选项B,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选项C,类比是精加工策略的重要方式,指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所作的一种类推。

选项D,归纳法属于组织策略,即按照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例如,把火车、汽车、自行车、马车等归类为交通工具,用更一般的行动(如寄信)去代替一系列的具体行动(贴邮票、写信封、投信箱)等。

材料中,期末复习时,根据学习材料间的内容关系,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进行,即利用图形的方式进行学习知识,属于组织策略。故本题答案选择B。

3.【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学习动机往往由内在需要所引起,与学习本身的兴趣相联系。

选项A,字面意思是: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最后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要多读书,不厌烦于读书。所以属于外部动机。

选项B,“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属于远景动机。

选项C,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用来劝解年轻人趁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属于外部动机。

选项D,字面意思是:我一生的偏好,即精神生活,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书籍就是自己的精神食粮。人不吃饭就不能活下去,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所以,属于内部动机。

综上所述,故本题选择D。

4.【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迁移的分类。

选项A,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符合题意。

选项B,顺应性迁移是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故排除。

选项C,重组性迁移是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选项D,排列性迁移无此说法,是干扰选项,故排除。

根据题干中关键词“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同化性迁移。因此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A。

5.【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迁移分类中的逆向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如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选项A,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例如,先前英语语法的学习促进了对后续法语语法的学习。

选项B,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

选项C,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恰好题目体现了后继学习的微生物对先前学习的动物、植物概念的影响,故答案选择C。

选项D,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即具体经验迁移到另一种学习。

选项ABD均与题目不符,故选择C。

6.【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不同,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引起,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外,往往与父母的奖励,教师的夸赞有关。内部动机与学习的内在需要有关,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相关,表现为对学习活动的或内容的直接兴趣。按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1)直接动机,由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2)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题干中小明为了爸妈开心而好好学习,这是一种外在动机。故答案选择A。

7.【答案】A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动机产生的动力来源,可将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往往由内在需要所引起,与学习本身的兴趣相联系。外部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将动机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学习动机。高尚的学习动机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低级的学习动机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的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题干中小军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是以自我为中心,利己的。并且这种动机适合外部奖励相联系的,属于低级的、外部的学习动机。因此,本题选AC。

8.【答案】AB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如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A选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是迁移教学的策略之一。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所以教师应该科学编排和呈现教材,以便学生迁移的效果,因此A项说法正确。

B选项,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所以教师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丰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所以B项说法正确。

C选项,精选教材是迁移教学的策略之一。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实验表明,在教授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同时,配合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并阐明概念、原理的适用条件,则有助于迁移的产生。而C 选项不举例子就缺少典型代表性的事例,所以C项说法错误。

D选项,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师要注重学习材料的共同性。因此D项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择ABD。

9.【答案】√。中公教育解析: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这种内驱力,一般说来,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所以该说法正确。

10.【参考答案】

学生1属于认知策略下的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所学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材料中,学生1常采用画线方式突出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画线是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是采用多次重复来加深记忆的方式。

学生2属于认知策略下的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材料中,学生2通过歌谣助力记忆,编歌谣属于使用精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

学生3属于认知策略下的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注重整合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材料中,学生3画思维导图形成记忆网络应用了组织策略。

学生4属于元认知策略下的计划策略。计划策略是指在进行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进一步明确认知目标、确定认知过程和环节等。材料中,学生4预先设置学习目标,分析该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均体现计划策略。

学生5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下的资源利用策略。材料中,学生5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属于资源利用策略。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