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

教师招聘面试考试中,对高中的课文考查较多的是文言文与诗歌,今天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以一篇《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说课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开始语: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归去来兮辞》的第2课时。下面开始具体内容的阐述。

一、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出自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本单元主题为"走进自然",通过观照自然,体味作者浸入自然中的生命见解和艺术个性,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力和欣赏力。《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以抒情立志为宗,表达了作者归于自然的田园之乐和洒脱不羁的情怀。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在初中时期学生就接触过陶渊明,了解了有关其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因此在理解本篇文章主旨上并不费力,但由于本文中有很多的文言知识,相比来说学生较为难懂,需要老师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疏通文句,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知识。

2.能够流利的诵读课文,了解作者辞官的原因。

3.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知识,了解作者辞官的原因。

难点: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说教法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本节课主要进行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先请学生回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内容,从而顺利引出我的新课《归去来兮辞》。这样导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带入课堂。

(二)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阅读效率。在此环节,我主要采用朗读法。

首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并让他们汇报对这些实词虚词的预习情况。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把握。

然后,请学生尝试概括大意,了解文本。

其次,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深入研读

语文教学中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此环节,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我将设置几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首先,同桌为单位,合作阅读,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

然后,根据学生的分享,归纳出作者归隐的主要原因。

这样做的目的是有利于深挖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接着,再请学生针对主要原因进行赏析,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水到渠成地重点。

最后,让学生总结这首辞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思考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也有这样的理想追求、高洁品质。通过拓展对比分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高尚的精神情操和人生追求的熏陶,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小结作业

采用学生总结的方式进行巩固,再次体会文章的内涵。作业则是请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和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我的教学板书是这样的:清晰直观,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解析

扫描二维码 · 关注微信公众号jiaoshi688

回复“视频示范”下载教师资格面试各学科试讲视频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