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答辩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阿长与<山海经>》答辩

《阿长与<山海经>》答辩

教师招聘考试的答辩大多会围绕设计思路、教学实施和教师结构化等题目发问。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答辩问题及解析。

1.请你谈谈《阿长与<山海经>》叙述了哪些事件,表现了阿长什么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详细写的事件是:为“我”买《山海经》;睡觉摆“大”字;讲长毛故事;元旦的古怪仪式。

略写的事件是: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严格看管;谋害隐鼠;教我许多道理。

表现了阿长淳朴善良、粗俗好事、迷信可笑和乐天知命的特点。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新课标提出了四个理念,在你教授《阿长与<山海经>》的过程中,哪个环节体现了理念?体现了哪个理念?

【参考答案】

我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甚至是教案设计过程中,我都很符合新课标的理念。特别是在深入研读环节。我分别设置了三组问题,分别要求学生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践行新课标的语文教学理念,全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形式与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一步步地完成对阿长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学习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3.教授鲁迅先生的文章,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参考答案】

鲁迅先生的文章题材多种多样,思想也丰富深刻,篇幅也较长,而且,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对学生来说较为久远,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教起来也不容易。经过我的思考,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介绍时代背景、家世背景和个人的经历。了解各种各样的背景,学生才能根据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历史环境和心境,对文章进行深入地分析。

(2)着重让学生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当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学生的各项能力。

(3)构建人物关系图。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各色人物出现,这些人物对鲁迅先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但人物多,就容易使学生混乱,所以,在教授的时候,不妨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人物关系图,方便学生理解。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文章。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4.你认为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参考答案】

良好的语文习惯对于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为了给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语文习惯,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日常教学中,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在教学之初,就明确学习语文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每天应该如何学习语文等。用一段时间,监督学生实行,先给学生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以后,学生就可以按照这些良好的习惯进行语文学习了。

2.拓展视野,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结合自身情况,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形成自己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每日督促与适时抽查相结合。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时期,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强制性的要求,很可能一暴十寒,导致功亏一篑,对以后的语文学习不利。所以,我会每天都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适当地施加压力,寄予方法的指导和心理的疏导。

我相信多管齐下,加上老师的努力,一定可以给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语文习惯。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5.作为初中语文老师,你认为怎么样能上好一堂语文课?

【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介于小学语文和高中语文之中,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

(1)深入钻研教材。教材是我们授课的内容,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是教师能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科书和其他语文学习材料不同,它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科学系统地安排出来的。

(2)了解学生情况。对自己的学生有个充分的认知,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放矢,针对自己的学生合理地设计问题、恰当地运用方法、有效地进行提问,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

(3)习惯比灌输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和想法,还掌握了坚实的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可以自主学习,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拓宽思维和视野。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解析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