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况的教育思想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和社会实践对战国末期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的发展,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产生过重大的原因。

一、教育目的

“学恶乎始?恶乎中?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反映了荀况对教育目的的基本主张出于走向统一的时代需要,也处于荀子的理法兼治的政治思想,他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其中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因此他认为教育应当以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荀子以为,教育培养各类的人才,要依据德才兼备、言行并重的标准。

二、教育内容

荀子认为教育是“起伪”过程,是地积累起礼义或曰知识、道德,使原始状态下的人性得到改变的过程,这是“外铄”的过程,所以荀子更加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他的名言

“善假于物”,就是指人善于借助知识来丰富自身,因此,荀子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

三、学习过程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这段话表达了学习过程中的阶段与过程的统一,以及学习的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而学习的高级阶段又必须依赖于初级阶段的思想,荀子以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一)闻见

荀子以为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人的学习开始于“天官之当薄其类”,即耳、目、鼻、口、形等感官对外物的接触。不同的感官与不同种类的事物或事物的不同属性相接触后,就形成了不同的感觉,又使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所以说:“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分类也”。

(二)知

荀子重视思维的作用,我们要通过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行

荀子以为,行使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的阶段,在荀子看来,由学、思而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性质,它最终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方能得到验证。只有到了此时。“知”才能真正算“明了”。而荀子所谓行,也同样是指人的社会实践,如个人的品德修养、教人、从政治国等。

四、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先秦儒家诸子中,荀子是最为提倡尊师的,荀子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他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

荀子以为,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有无“师法”,对人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教师是礼义的化身,他们提纲挈领地掌握着仁义的准则、先王的规矩,所以,师法是始礼义转化为每个人品质的捷径,没有师长的教导,人就会加重本性的放纵;由师长的教导,就能积累善,改变自己。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和师法—教育有着治理国家的作用。

 

解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习题

回复“视频示范”查看各学科视频示范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