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考行测主旨观点题:句句连心 带你看透所有心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2022国考行测主旨观点题:句句连心 带你看透所有心

\推荐课程 2022年国考考点精学赢-免费领取
\课程抢先学 2022国考笔试行测速解大招课-网校
\备考交流群 22国考备考交流9群  584340128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一科目包含多种题型,其中主旨观点题,从本质上来讲是考查各位考生是否能分析清楚作者的行文写作思路,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逐句分析,尤其要分析清楚句间关系,我们才能掌握文段主要表达什么意思,找到重点,这样做题准确率会,接下来中公教育带你“逐字逐句”分析文段。

 原文 

风俗既然是历史的产物,就不可避免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但凡能够存在的,都有其依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沧海桑田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制度的更迭,都会促使风俗变迁,有些旧风俗的衰亡犹如新风俗的兴起一样,是自然和社会的新陈代谢,是合理的现象。衰亡的不一定都要复兴,有的不妨任其自生自灭。例如建国初有的少数民族文字已经消亡,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曾经帮助这些民族恢复文字,但事与愿违,不受当地人的欢迎,因为他们认为学会本民族的文字,走不出家乡,宁可选择学汉字。但是,这种文字既然在历史上存在过,就是一份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需要作为文物保存在历史记忆中,让现代人感知先人的智慧,使其“亡而不忘”。

分析

风俗既然是历史的产物,就不可避免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但凡能够存在的,都有其依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解析:第一句话介绍风俗是历史的产物)沧海桑田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制度的更迭,都会促使风俗变迁,有些旧风俗的衰亡犹如新风俗的兴起一样,是自然和社会的新陈代谢, 是合理的现象。

(解析:延续第一句话的话题,给我们指出不同历史条件的变化会促使风俗变迁,风俗的衰亡和兴起都是自然和合理的现象。)

衰亡的不一定都要复兴,有的不妨任其自生自灭。

(解析:第三句点明我们对待风俗的态度是什么呢?衰亡不一定要复兴)

例如建国初有的少数 民族文字已经消亡,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曾经帮助这些民族恢复文字, 但事与愿违,不受当地人的欢迎,因为他们认为学会本民族的文字,走不出家乡,宁可选择学汉字。

(解析:用例如具体举了一个建国初期的例子,想要恢复少数民族文字但是却失败的例子,来去证明前文的观点,衰亡的东西不一定要复兴)

但是,这种文字既然在历史上存在过,就是一份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需要作为文物保存在历史记忆中,让现代人感知先人的智慧,使其“亡而不忘”。

(解析:用但是转折前文的例子在进一步补充说明,我们对于这样的文字可以当做文化遗产保存下来,让它消亡,但是不遗忘。四五两句共同作为一个例证,来去支撑前文中作者提出的观点,也就是,衰亡的不一定都要复兴。这是整个文段意在强调的。)

解析:文段重点就是衰亡的文化不一定都要复兴。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待风俗

B.风俗是一种无法复制的非物质遗产

C.风俗的变迁是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

D.风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应大力保护

【中公解析】答案:A。

A.文段意在强调的衰亡的不一定都要复兴。也就是正确合理地看待风俗衰亡和变迁,A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也就是合理地看待风俗变化,A确实是文段意在强调的。

B.定位:文段并没有的直接的表述,只有倒数两行,文字既然在历史上存在过,就是一份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并没有说风俗是是一种无法复制的非物质遗产。所以原文并未提及,可排除。

C.第二句:可以理解多种因素可以影响风俗变迁。但是究竟是不是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耦合:多种因素相互共同作用)推不出来,推断过度,排除。

D.我们刚刚总结的文段意在强调的是什么?衰亡的不一定都要复兴。那也就是说可以自生自灭的,D与作者倾向相反,排除。


国考备考交流群,微信扫码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